白虎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衣独行 > 心地观

心地观

大正14·538c)。本品又举维摩之德如下:‘如是白衣虽不出家,已具无量无边功德’,这相当于《维摩经》〈方便品第二〉所述(大正14·539a)。除沿用《维摩经》的经义外,尚沿用佛对六群恶性比丘的说法,说即使身居聚落,若行大慈,则是真远离。

    引用这些经文意义何在?值得注意的是本经引用此二文并非当作肯定的材料,实际上是为了要破在家修行论。即为了说明过去时,佛虽赞维摩在家佛教,但事实上在家修行是具有很多缺点的,终究必须走出家修行之路。那么,出家修行为何?于是整部经大半致力于详述出家修行的殊胜。

    此处简述本经的大要:〈报恩品〉的使命是却小乘,阐明大乘。〈厌舍品〉的主旨在说明在家佛教的缺点,倾向于出家佛教。后面各品内容经义均在礼赞教导出家佛教。由此可知本经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大乘的出家修行论。

    盖《维摩经》等在家修行论的新大乘运动勃兴,年代既久,《维摩经》中所见的新鲜的生命力很快就丧失,形成藉着在家佛教之名但实际却呈现堕落的状态,这时新的反动运动──出家修行论或戒律信仰抬头是很自然的事,本经就是此潮流中的一产物。

    本经既立基于大乘的出家修行论,在实际修行上则教人要住阿兰若无人僻静之处,依持戒、十度及禅定观心。此即《心地观经》立名之由来。至于要如何观心呢?就形成了所诠空不可得之心外无物的唯心论。如〈观心品第十〉所述:‘善男子!三界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如虚空心、如猿猴心、无内无外无中间心,即三界之地,离此无菩提心,也无身口意三密的修行。

    由某一角度言,本经的根本主张在于鼓励出家修行、戒律信仰及观心论。然而换另一个观点而言,则整部经均论述报恩之事。〈功德庄严品〉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以清净心供养如是住阿兰若真善佛子,所获福德无量无边。若复有人以众珍宝供养悲母,所获功德亦无差别。’由此可知,实际上贯穿本经首尾的理论归结于报恩说。那么,出家与在家修行两说如何调和呢?基于唯心唯识思想的基础,劝令出家众实修戒、定、慧三学;对在家众劝令供养悲母,二者立场不同却可并存不悖。

    总之,本经含有《般若》、《维摩》、《法华》、《华严》、《涅盘》、《贤劫》、《观普贤行法》、《诸佛境界摄真实》、《梵网》、《首楞严三昧》、《弥勒上生》等诸经的思想观点,并以《瑜伽》、《摄大乘》、《唯识》诸论为其基础。此外,本生谭中也含有不少的经典。例如,〈流水长者的本生〉系依据《金光明经》,〈九劫超越〉依据《婆沙论》,〈尸毗王〉、〈萨埵王子〉、〈金色大鹿王〉、〈慈力王〉等依据《六度集经》、《本生鬘论》等,可见本经系成立于印度大乘佛教末期,是以一切佛教为背景。

    由以后的佛教来看,本经中不管是法华系、华严系、唯识系、唯心系、一乘或三乘、大乘或小乘、显教或密教、瑜伽戒或梵网戒、如来藏或阿赖耶识、真如或无漏种子皆无滞碍地相接。即使就印度末期的大乘思想而言,也是极好的范本。其中有关本有无漏种子的问题或是大乘戒授受作法的问题也有更充分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