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兴汉室 > 第一百章 府中咨事

第一百章 府中咨事

昭则是说道:“卫将军领南北军是前汉制度,自光武中兴以来,鲜有人总领其属,即便王公昔年曾奉诏总管此权,但并不足以作为常例。何况明公乃外将,身受此任,更当小心,安知不是国家有意试探?就如今日,国家命殿前郎许褚与典韦互搏,背后深意,岂止观看勇力那般简单!”

    “喔。”郭嘉像是才知道这件事一样,好奇的问道:“竟有此事,最后是谁赢了呢?”

    “当然是许褚。”董昭不容置疑的说道:“董承对明公心存忌惮,必会处处监视,明公切忌轻心,任意插手军事……明公不妨主动上疏,重定制度,今后南北军直属天子,卫将军不得再行节制之名!”

    “此计甚好。”王必夸赞一声,说道:“请明公示下。”

    魏种在一边张了张嘴,试图想说些什么,但看董昭与王必你一言我一语的将他的建议断然否定,而曹操的脸色又不悲不喜,内心忐忑之下,不免有些懊悔的闭上了嘴。

    郭嘉看完了这一切,轻笑一声,像是记起了什么:“在青州的时候,明公不是说要带我见一见贵府公子么?我在经学文章上没什么长处,但一二卷兵书,还是送得出手的。”

    曹操恍然,忙以掌心拍额,笑道:“倒是忘了这一遭,来,奉孝。”他毫不拖泥带水的站起来,说走就走:“跟我到后面去,我带你引见我的妻子们。”

    董昭明白他们私下里有话要讲,也很识趣的跟着站了起来,拱手说道:“在下正好也有事要办,就不久坐了。待王仲宣回来后,在下便嘱咐他就此事拟写奏疏?”

    曹操仿佛不在意的挥了挥手:“好、好!”

    王必也站起托词回避,顺便不忘伸手拉了拉有些不乐意的魏种一起。

    “这个魏种就是明公当初在兖州亲自举荐的孝廉?”在三人走后,郭嘉与曹操并肩走在前往后院的路上,他毫不避讳的评价道:“此人的心思恐怕未曾全放在明公身上,应是另有寄托。而王必忠诚稳妥,但才谋不足,可托后方之事,不得独当一面。至于董昭,其人太过精明,有时也得加以防范。而王粲……就不用提了。”

    曹操点了点头,魏种是他当年为了笼络兖州豪强而征辟的士人,自从他归顺朝廷后,一路走到这里,魏种便是他与兖州豪强联系的渠道。有魏种在身边,他与毛玠、程昱等人的联系就不会中断,以后得势,随时可以招徕旧部这也是他当初自甘断臂求生的保障。

    只要不是征战天下等商议大事,其实以魏种、王必、董昭等人组成的幕僚班子也足够为曹操驱使了,但他当着郭嘉的面,还是做出一副很无奈的样子,叹息道:“我幕中的谋士你也都见到了,朝中局势莫测,其凶险不比战场要差,今后我恐怕要费不少心力了。”

    郭嘉不客气的说道:“即便如此,算上他们,明公也仅自保而已。”

    “那如何才能进取呢?”曹操停下了脚步,眼神锋利的看向对方。

    “加上我,明公就足以进取。”郭嘉玩笑似的说道。

    曹操的眼中流出喜悦的光芒:“奉孝,你愿意入我幕中?”

    “明公难道不愿意?”郭嘉懊恼道:“那我可就白辞太尉长史了!”

    “不、不。”曹操拉住郭嘉的手,很认真的说道:“奉孝大才,在青徐的时候,我便想与君一同谋事,兴复天下。如今总算能与奉孝携手,实乃我之幸事!”

    他能不感到高兴么?郭嘉主动靠近曹操,绝对不只是出自于他一个人的意愿,背后定然有颍川人首肯,得到郭嘉的支持,不亚于得到颍川人的认可,曹操怎么能不感到高兴?只是曹操养气功夫到家,喜怒不形于色,在确定征辟郭嘉做自己的卫将军司马以后,他便淡淡说道:“我来时便有思索,劳奉孝为我斟酌一二;国家诏我入长安,是为了替代朱公,制衡董承,不使其独大,诏并州刘公,则是借其名望。而朝中公卿士人,因管公、朱公之事,心恨董承,想借我之手诛董,更甚者如魏种……所图不小。”

    “明公所言大抵不差。”郭嘉收起了轻松的笑脸,说道:“管公、朱公二人去后,众怒难平,诛董便已成定势。天子锐意革新,继续任用名声已坏的董承,只会事倍功半,这是董承再如何也难以弥补的。所以依在下看,天子诏明公入长安,不单单是制衡,更是要明公取而代之。”

    饶是城府深沉,曹操的脸色还是变了一变,自己作为颍川的代言人,被推举在台前秉持国政,这是多久之前边与那人商定的蓝图。如今时过境迁,竟然有逐一实现的苗头,他强让自己的声音变得冷静:“文若,也是这个意思?”

    “荀君始终有这个意思。”郭嘉点头道:“荀公达本不赞同,想让荀氏径直为天下之先,毕竟他是天子最亲信的两个近臣之一,故而他也足够做得到此事。只是……自从执牛耳的杨氏、黄氏一蹶不振以后,荀公达便暂息了此念,荀氏其他人也开始支持荀君,于是便继而有钟氏、陈氏参与……还有其他士族虽未必想见明公得势,但无不是想借明公之手除掉董承。所以天子有意,我等有力,董承又是咎由自取,朝廷局势看似不可摧,其实霎时便可翻覆!”

    “如今要先怎么做?”曹操心里是极为感动于荀彧为他所谋划的一切,尽管这里面存在着相互利用,但这也足以让曹操对荀彧当初自行入朝、从此几乎断绝往来的行为释怀。问完之后他稍一思忖,又立即自行答道:“我记得尚书令吴硕曾辗转数人门下,更是董承故吏,若是要搜罗罪证,大可以从此人身上做功夫。”

    “吴硕小人,不足为虑。”郭嘉摇了摇头,皇帝真要放弃一个人,哪里还需要什么致命的罪证?在皇帝态度渐已昭彰得情况下,眼下最重要的不是如何除掉董承,而是在除掉董承之后如何攫取更多的利益:“曹公如今所虑者,只有并州刘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