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贞观之志 > 第一百九十一章 蜀王殿前危机 (求订阅 求月票)

第一百九十一章 蜀王殿前危机 (求订阅 求月票)

子,很严肃地答道:“小吏好大的胆子,不知道君上就在眼前吗?!居然胡乱称臣,我看你心中早已不正!不能为臣。”

    顺便看了一眼李二一动未动的身形,李恪继续说道:“既然你想知道我有什么想法,好,我说便是了。蜀地是我封地不假,但却是李恪遥领之地,并未实入。北海才是恪赴职之所,不知这位兵部的大胆小吏,对我北海有什么疑问吗?!”

    外界早有传言,蜀王治北海,那简直就是陛下的神来之笔。如今不知道北海的人,就像是不知道整个河南道一样。奇迹稀少了。

    且被北海盘活了经济的各地百姓们,还专门为蜀王写了一首童谣,就是专门夸赞其功德的。

    内容为:北海巨龙仰天啸,长安金银摞摞高。不知蜀道山峦间,弱冠蜀王天下晓。

    初次听闻这诗句的李二,当时兴奋极了。他亲自研磨手书,将这一首简单的七言童谣挂上了太极内殿知政堂的墙壁之上。

    以此激励天下所有臣工,要如‘弱冠天下晓’的蜀王一般,自己不多言,却有着别人歌功千百年的底气。

    所以李恪在一提到北海的时候,那小吏的脸顿时白了些许。

    是的,你再大的本事也不能让蜀王分个身吧?

    再说了,蜀王的意思很明白,有本事你就把我安排到蜀地去,北海大不了我兼着。只要你主子愿意就好。

    权利毕竟都是制衡的,蜀王名义上可以有两地,但所有人都不会让他真正拥有两地管辖权。就比如现在站出来的民部官员,就已经挺身反对。

    “陛下,蜀王是在混淆视听!正因为蜀王挂了益州大都督衔,还不愿自觉挂印去职,所以才导致益州对外无可用之将。如今强虏就近,臣请问罪蜀王!并另外派镇北、南两道都督府大都督!”

    这句话说的是恰到好处,蜀王的地盘是李二分封的。如果直接说封的不对,那就是在打李二的脸,打同意皇室遥领各地的三省六部的脸。

    可若要说贤王挂印,那就不一样了。至少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他取得了优势。

    另外解释一下,北是指北海,南自然就是剑南道了。

    局面很简单,有人想要蜀王做个无权的贤王。但蜀王却不可能就此放权于他。

    “某乃北海大都督!去留自然是陛下说了算的,你又是何人,在这里妖言惑众!陛下,臣恳请速速将这霍乱朝堂之人,乱棍赶出,以儆效尤!”

    令人没想到的是,蜀王的一句气话,居然真招来了一直沉默的李二回应。

    “准!”

    可怜的民部大臣还不知道什么情况呢,就惨号着被全副武装的执金吾拖出了大殿之外。

    那声声皮开肉绽的响动,也紧跟着为落下的惨叫传了进来。

    “还有谁要问的,赶紧说吧,没事就退朝。”

    李二本想就此了结这一场荒诞的辩论,在他看来,蜀王的归来,就已经压制住朝局不稳的根源了。只可惜,他想的还是不够大胆。

    “陛下,老臣,有话要说。”

    不说内容如何,单单就这苍老的声音,就让李二不得不停下了脚步。来人,正是那发起攻势的萧禹了。

    见无法善了,李二依旧变回了原来那面无表情的样子,谁都不知道他心里究竟作何感想。不过行动上却是给了萧禹一个老臣的面子,并未严苛。

    “萧公有话,那就说吧。”

    没有刻意的偏袒谁,但任谁都知道,现在李二是不喜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批判蜀王的。只是,偏偏萧禹好像不信这个邪。

    “陛下,现今前有南蛮酋首冯昂兴兵作乱,于我大唐东南延边。后有西南吐蕃以鲸吞之势下山直取剑南。于我大唐而言,剑南道行军总管秦大将军就是两面临敌,对局势而言颇为不利。”

    此话一出,殿内再次吵闹了起来。其实刚刚他们讨论的就是这个事情,只不过大家没有说白罢了。

    武将在争取几乎马上就会产生的,江南道行军总管一职位。文臣们则七嘴八舌,各述利弊,妄图染指人员、后勤方面。

    被老臣萧禹这么一拽,大家再一次将目光从蜀王,绕回到了帝国的南线,那岌岌可危的局面当中。

    闻言后的李二眉眼一动,似有所感地一道精光撇向萧禹。但不想萧禹压根儿连看都没看那极具威胁的目光,转头接着说了起来。

    “老臣认为,下山的吐蕃其实只是疥癣之疾,其兵力充其量也就只能占据剑南一道。而那率领二三十万,甚至五十万大军的东南酋首冯昂,才是帝国的心腹大患啊!陛下,臣恳请陛下将已经抵达江南道边界的秦大将军改命为江南道行军总管,另外派益州都督蜀王李恪,进位剑南道行军总管!统筹全局,震虎,敲边!”

    到了这个时候,老头子的目的也就明显了很多。

    行军总管只有战争时候才能安置的,如此一来,李恪既没有实际拿到蜀地军政权利,却还很可能被卷入战争的漩涡。

    老头子话音一落,四周的反应就有趣很多了。

    武将们嗷嗷叫着不同意,文官们却一言不发,各个面色诡异,心神不宁,就好像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一样。

    当然,有枉顾性命的妄臣,当然就有铁骨铮铮的铮臣了!

    房玄龄领衔各路文官,以及儒家大佬孔颖达,几乎同一步调,站在了中线。

    “臣等以为不妥!”

    房玄龄率先开口道:“陛下,蜀王殿下年纪尚幼,才及弱冠。帝国之兵事,岂能儿戏?!臣反对!”

    紧接着他的口子,其他人眼睛虽善意地看着蜀王,但口中却一点都不留情面。

    什么蜀王年轻,什么擅长政事不代表知兵!什么像陛下,又不可能真是陛下了。等等一系列的话就这么说了出来。

    但他们却不知道,就在房玄龄身后,本以为不会乱动的杜如晦,却弯着腰,站了出来!

    今天的一幕幕,像是一场戏剧,一场只有千金楼敢演的剧集。

    谁都没有想到,互引知己的房杜二人,今天居然站在了朝堂的对立两边。

    而杜如晦的小弟们,也一同伸手抱拳,画起了圆圈。

    “陛下!臣等附议。”

    杜如晦颤颤巍巍地站到了房玄龄身边,如今的他虽然得到了陈宇医疗的帮助,但身体还是没大好利索。

    但这并不妨碍杜如晦的奏报,他连看都没看身边诧异到眼睛都快掉地上的老房。

    杜如晦一拱手请示道:“陛下,臣认为蜀王名满天下,非传言之功德。其能力我等一众老臣看在眼里,铭在心头。臣认为,今日便是蜀王正名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