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时雪 > 第四十五章 解试

第四十五章 解试

些不具备真材实料之人解往京师参加省试,有可能全部被黜落不说,且因学识浅薄,也会被人耻笑的。

    因而胡文海等人绞尽脑汁,终于拟定了合适的考题。

    考官们进来之后,交头接耳的众学子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随后考官宣读圣旨,宣布本次贡举正式开始。

    之后就是数百名学子在考官的带领之下,冒雨参拜孔圣人石像,此为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众学子跟随考官们参拜孔圣之后就来到了贡举考场。

    号舍?哪里有号舍?李三坚此时才发觉自己完全被某些东西骗了,宋贡举考场根本不是隔成一间间的号舍,根本没有供学子们静心行文的单独空间。

    贡举考场就是一间大屋,因是临时作为考场,因而还有些简陋。

    考场廊屋四周用木柱支撑,中间连成一片,学子们就坐在在中间应试,敞亮倒是敞亮,就是廊屋之外些许雨点飘了进来,打湿了坐在边上的学子的衣襟。每人面前有一张矮小的桌几,其上摆放了一些笔墨纸砚。

    学子们挤在一起,眼神好的还能看到邻桌之人所写的文章,甚至可以交头接耳,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四周布满了监视官吏,像防贼一般盯着众学子。

    并且学子的座位并不是你想坐哪里就坐哪里,而是早就被胥吏们按名册安排好了,李三坚与曾公明相隔两个桌几,两人只能用“挤眉弄眼”来交流。

    随后胥吏就大声宣读考场之制,并正式开始引试。

    第一场引试就是试本经,所谓试本经就是释经义,从各种经书之中摘选一些经文,让学子们释义。

    此时十道经文已经高高挂在了堂中,此十道经文分别摘自《论语》、《孟子》等经书,考题倒不是很难,这些经文均是常见的经文,并且容易理解,学子们只要熟读经书,并根据前人的注疏释义即可。

    李三坚研磨完毕,并提笔将题目抄写在了纸上。

    为何不是摘自《三经新义》?李三坚边抄边暗暗纳闷。

    目前贡举内容不是《三经新义》、《字说》为主吗?为何此十道题目没有一道摘自《三经新义》、《字说》?

    难道考官们觉得《三经新义》、《字说》释义太难?李三坚心中暗道。

    要知道李三坚重点温习的就是《三经新义》、《字说》。

    其实李三坚猜错了,目前朝廷之中是章惇、蔡卞等新党当政,此时新党打击旧党,也就是元祐党人,元祐党人几乎都被逐出了朝廷,逐出了中枢,外放到了外地为官。

    越是元祐党籍骨干越贬黜得厉害,贬黜的越远。

    胡文海等人被视作元祐党人,因而被贬黜到了广南如此荒凉之地为官,他们均恨透了新党,恨透了新学,如此胡文海等人出题怎么能够摘自《三经新义》、《字说》?

    只不过胡文海等人并不是元祐党人骨干,因而只是贬黜,并未一贬到底。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此为第一道题目,摘自《论语》述而篇。

    这句话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孔子话里话外就是担忧与愤怒,恨不得一肩挑尽天下忧,恨不得天下立即恢复礼制。人人知礼、守礼。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等等现象立即消失。

    不过此仅为孔子的理想或者愿望,但这种理想或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人心的贪欲就决定了此等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李三坚对此颇不以为然的。

    不过虽李三坚不以为然,但也未将驳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写下来,若如此,李三坚估计立刻就会被赶出考场。

    驳斥圣人之言,在这个世上大多数人是接受不了的,因而李三坚只有老老实实的将孔子的本意写在了纸上,中规中矩的。

    李三坚正在认真答题之时,忽然耳边传来呯呯两声巨响,李三坚吓了一跳,连忙转头看去,只见两名士子晕倒在地,倒在了地上,墨汁沾满了一身。

    不知道是因为天热,还是因为紧张的缘故。。。。

    “抬下去救治。”主试官胡文海皱眉吩咐胥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