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乞活西晋末 > 第三百八十一回 华兴约书

第三百八十一回 华兴约书

皆尚虚玄,不以世务婴心,纵酒放诞;敳殖货无厌;象薄行,好招权;越皆以其名重于世,故辟之。”

    看似转向平稳的大晋朝局,并未令反骨铮铮的纪泽感到多少压力,这既因司马越的所谓新朝班底多为“江左八达”中的那些有名无实之辈,也因华兴府愈加向着铜豌豆的角色演变,更有巴氐造反派李雄跳出来释放了一记极品“嘲讽大招,继两年前称王,此番正式称帝,拉开了第一个五胡十六国成员为期半个世纪的篇章,也吸引了全天下的注意力。

    《资治通鉴》有载:“成都王雄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曰晏平,国号大成。追尊父特曰景皇帝,庙号始祖;尊王太后曰皇太后。以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复其部曲,皆不豫征税。诸将恃恩,互争班位,尚书令阎式上疏,请考汉、晋故事,立百官制度,从之。”

    其实,李雄称帝已是六月的事,怎奈其立国所在的西蜀群山环绕,险阻重重,消息闭塞,称帝惊闻广传天下却是晚了一个多月,以至乐岛收到大晋与成国定鼎朝局的消息却在同时。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称帝了,还是在原本的大晋疆域,有李雄的成国挑头,还有匈奴,还有陈敏,纪某人实在想不出东海王当下有何理由再来收拾他这个仅占大晋一郡之地的铜豌豆

    伴着华兴府私有化政策的微调,丁户安置意向的登记与《华兴约书》的签订工作随之在海外四岛展开。相比来自鳌山与太行两地的华兴老军民,今年方才加入华兴府的流民们毕竟跟随纪某人“中毒”尚浅,面对私有化登记后永远的背井离乡,乃至签订华兴约书后白纸黑字的背离晋廷,他们显然要纠结得多。

    华兴府为了留下移民,发展壮大,虽然承诺私有化分田分地,更是不乏铺天盖地的宣传鼓动,但出于自愿原则和稳定考虑,华兴府并不强迫准府民们留下。凡是不愿签订约书,不愿追随华兴府的人,秋收后均可按照年初招募时的承诺,被送返大晋内陆。于是,皮球被踢到了每个百姓面前。

    八月二十一,下晌饭时,乐北县石磊村,一座后世再寻常不过的水泥小平房内,团团围坐着张小山、赵大福、钱二禄、孙三寿、李四贵以及周老邱等数人,这群来自沛国小丘村,各自逃荒的同村老乡,神奇般的相聚于乐岛,虽不在同一乡村,但都在乐北县西部,故能时常聚会,尤其在每旬一二的法定休沐日里,今天则轮到在张小山家开伙。

    像惯常那般,他们聚集一处边吃边聊。但却不似以往有说有笑,聊些家常,而是神情沉重的商讨着如何选择前路,因为,最近一期的华兴时报已经通知,本月月底前便将结束私有化登记以及华兴约书的签订,届时必须做出选择,表明立场了。

    一片闷气中,颇为碎叨的孙三寿忍不住抱怨道:“大伙儿倒是说个话,别光闷着呀!哎,吃饱穿暖,多好的日子,这华兴府也真是的,搞什么自愿,直接裹挟着大家分田分地便是,干嘛还要俺们签字画押,这不等于投名状,难为人吗?”

    “噗嗤!让你自己决定,你说别个难为你;要真裹挟了你,保管你又说别个逼良为匪!嘿,你丫就恨不得别个拿刀逼着你过好日子是吧?”赵大福不禁笑出声来,挤兑两句后,他率先说出了自己的决定,“俺看这华兴府蛮好,能让俺们吃饱穿暖,又不欺负俺们穷人,眼见就要分地,反正俺家贫如洗,干脆就跟着混得了,从贼就从贼,背井离乡总比饿死冻死强!”

    “得,哥几个也算跟了华兴府大半年,可得想清了,谁知回乡后官府是否会诬陷通匪呢?叫我说,还是都留下吧,也好互相照应,没准还能一块混个好前程呢。”钱二禄瓮声瓮气道。他饥荒之际曾经自甘为匪,倒是更容易接受华兴府的平等氛围和史政宣传,更已主动报名参军入了伍,继赵大福之后,自也表态留下。

    “俺最喜欢这里的和睦,没有官府压榨,没有豪族欺凌,有规有矩,多干多得,不用巴结谁,也不怕得罪谁,这才叫活个自在,反正俺是不愿再回乡受那些鸟气了!况且,俺听说下月初蒙学就要开课了,不论谁家的孩子,到了七岁都能去呢,为了咱家大宝,俺也得留下啊!”张小山敲敲筷子,跟着说道。随后,孙三寿、李四贵二人出于这样那样的考量,也纷纷表态留在华兴府。

    “千好万好不如自家好,听报纸上说,东海王已经赢了大晋内战,重新组了朝廷,天下或能就此安稳呢,俺还是想回乡,也好每年给爹娘上个坟,可就是年底要难熬了!”周老邱犹豫半天,最后终是说道。他家本是拥田近百亩的富农,寻常年景也算丰足,自然成了唯一一名不愿留下的。

    对此一众老乡也不好相劝,各奔前途在所难免。性情豪爽的钱二禄从怀中掏出一小叠花花绿绿的纸币,约摸有个两贯多,他说道:“老邱,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队伍里吃穿全包也不缺钱,这些就分你路上用吧,左右年底前这纸币与铜钱尚能自由通兑,你自个去钱庄换去。还有,俺家那二十几亩地,你若有余力也拿去种,只望逢年过节你替俺给祖坟上个香。”

    毕竟同在异乡,众人不愿周老邱太过困难,有钱二禄带头,纷纷解囊,共给周老邱凑了四贯钱,加上他自家得自华兴府的工钱与粮补,倒也够他一家撑上一年了。类似的场景,发生在华兴府各处,最终统计下来,不愿签订华兴约书留居海外的准府民约有两万多。

    …

    一份华兴约书,一个去留自便,准府民便少了两万多,看似华兴府就此少了一批准府民,实力有所削弱,可谁又知道,华兴府这一维稳的人性化举措,非但少了日后的内部纷乱,还令大晋内陆多了两万对华兴府充满好感的百姓,而当日后中原再度乱起,他们更将为华兴府带来二十万甚至二百万人口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