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覆雪归春 > 第一百四十章 到达

第一百四十章 到达

答,却依旧是愁眉不展的模样,很是奇怪。

    “阿蘅是担心大伯母她们会更换路线吗?我记得大姐姐和阿蘅一样,都有些晕船,如果我们提出想要乘车走官道回京都,她们应该不会反对的。”

    明明是才到的潍州,他和阿蘅交流的话题,却是要如何离开。

    听上去就像是在期盼着早日离开似的。

    温桓环顾四周,发现温钰等人已经走到前头去了,只他与阿蘅落在最后头,身边也没有旁的人在,他们说的话自然也没有被其他人听见。

    他本以为自己的话说完后,阿蘅便能恢复过来,他们两人再走快一些,就能赶上前头的人。

    谁知阿蘅不仅没有平复心情,瞧上去反而是更加的沮丧了。

    阿蘅对温桓说:“现在已经是七月份了。”

    七月?

    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温桓绞尽脑汁,总算是从记忆深处搬出了与七月有关的一些内容。

    “阿蘅不用担心的,娘身边照顾的人有很多,就算我们不能在娘即将临盆的时候,陪在她的身边,爹也会守在娘的身边的。”

    他又想到阿蘅对温三夫人肚子里的那个孩子是满怀期待,不由得多加了一句。

    “上次阿蘅不还问过我,刚出生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么?我跟你说,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大多都浑身红通通的,长得并不好看,等我们回去时,温柠也就长开了,会变得白白嫩嫩的,你见过养在谢家的那个毛毛的,温柠肯定会长得比毛毛更好。”

    虽然温三夫人肚子里的孩子,还没有出声,但在阿蘅的坚持下,温桓也开始认为温三夫人会生下一个叫做温柠的孩子来。

    想到自己这次总算是说到点子上去了,温桓心里还有几分自得,他看向阿蘅时,眼中也带上了几分笃定的神采,觉得阿蘅这次应该是不会再反驳了。

    阿蘅心里有些复杂。

    她好不容易才让自己忘记温三夫人要临产的事情,结果就被温桓这么大咧咧的又提了出来。

    大概男子与女子看待问题的方式,就是很不一样的吧!

    先前温如故还担心温柠出生后,爹娘就不会再同以前那样疼爱她,当然后来事实证明,爹娘的疼爱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的。

    而温桓似乎就从来都没有为类似的事情担心过。

    他好像也不大能理解阿蘅的担心。

    “我相信爹爹会照顾好娘亲,或许也会有一点担心存在,但是我现在担心的并不是那件事情。”

    阿蘅觉得不能再让温桓猜测下去了,她给的暗示明明都已经十分的清晰,偏偏兄长始终没有往那个方面猜测的想法,只能让她自己亲口说出来了。

    “我们应该还要在祖宅再住上一段时间吧!”她低声说道,“再算上回程要花费的时间,岂不是还得再过三五月才能回到京都,可到那时候都已经是年底了,书院那边又要怎么办呢?”

    阿蘅不需要考取功名,她在书院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都是没有关系的。

    但温桓不一样啊!

    他是应该要好好读书的。

    阿蘅很是沮丧,早知道就不应该强求,非要让温桓也陪着她一道出门的。

    若是温桓留在了京都,肯定就不需要担心学业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的阿蘅显然是已经忘记,在温如故的记忆中,温桓分明也是陪着她前往了潍州,那时也不见他耽搁自己学业的。

    走在前面的温钰这会儿也发现后面还有两个没跟上来的人。

    他站在前头唤着温桓与阿蘅:“你们两个在后面说什么悄悄话呢?还不快些跟上来,你们对祖宅又不熟悉,待会儿要是走丢了,还得让人去找你们俩,那可就不大好了。”

    作为家里人,温钰自然也知道阿蘅有个不认识路的毛病。

    温桓刚要开口说话,就被前方的温钰给打断了。

    只得小声回了阿蘅一句:“书院的事情,我们等会儿再说,但它并没有阿蘅想象的那么糟糕的。”

    不一会儿,温钰领头的一行人就到了祖宅的东边的那座小院。

    温大夫人就在院中等着他们。

    显然在见到温杝时,温大夫人的情绪有些激动。

    想来也是,算上先前的时间,温大夫人与温菀离开京都都快有一年的时间了,与温杝也是许久不曾相见,一时情绪激动些,也是理所应当的。

    “大伯母,大姐姐……”

    阿蘅问过好之后,就自觉的退到一边,将说话的场地让给了其他几人。

    其实这也与她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有关。

    温大夫人坐在上首,关心的询问着他们一路以来的经历。

    回话的人是温钰与温杝。

    两人你说一句,我补充一句,看上去还很是和谐。

    阿蘅与温桓则是坐在一旁喝茶。

    阿蘅就不必说了,她从头到尾都是坐在车厢里的,除了中间遇到乡村或是城镇,可以有床铺休息的时候,她才会从车厢里出来。

    而温桓一路上都在背书。

    按照温钰的话,他将温桓从白马书院带出来,再带回去的时候,总不能在学业上还倒退了,便让温桓在路上也要刻苦学习。

    又因着马车里摇摇晃晃的,看久了时间的书会觉得头晕。

    温钰干脆就大手一挥,让温桓不必再看出,顺便请了好友戚漳帮忙。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不过是诵读就已经有如此之大的效果,若是将诵读换成背诵,效果应当也差不了多少。

    恰好戚漳自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从前学下的经书子集,他到现在都还能倒背如流。当温钰将温桓托付给他后,他就开始带着温桓背诵经书子集,左右他是一字不漏的全记下来了,温桓背诵时偶有错漏之处,他也很快就指点出来。

    一趟路程下来,温桓对经书子集的理解就更深了,

    与之相对的,便是他对路途中事的不大了解。

    说是不大了解,不仅没有夸张,反而是往小里说了许多。

    一天到晚的精气神都放在了经书子集的背诵之上,他哪里又会关注背诵之外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