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楚帝军 > 第237章 出征仪式

第237章 出征仪式



    此时的台下的士兵们因长孙玉宁这么一番高亢地训话,让士气高涨!

    “虽然我们即将离开百舸岛,去征讨逆贼!但是大家放心,百舸岛还有玄骥军,宿虎军,他们一定会坚守灰烬山,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待到我们得胜凯旋之时,族长一定会在百花城最大的凯旋台上,为大家庆功!”

    长孙玉宁高声朝校场喊着,猛地将手中的宝剑抽出,高高举起,感慨激昂地喊道:

    “这一战,大夏的数万万百姓在等着我们!这一战,百舸岛将无所畏惧!守护大夏!平定逆贼!”

    “守护大夏!平定逆贼!”

    “守护大夏!平定逆贼!”

    轩辕定见校场上的气氛被她点燃,自己也颇为激动。

    “现在!请陛下为大家展示百舸金令,并发布出征命令!”

    长孙玉宁说完之后,走向轩辕定,单膝下跪,“请陛下上台!”

    轩辕定的心情十分激动,虽然他并不如徐湘那般知道这一万人有多么厉害,但是眼前这士气可以啊!

    如果能够一直这么保持下去的话,一万人或许还真有可能打到宁都去。

    只是,现在面临的问题,那就是百舸令是假的!

    他故作轻松地走上台,扫了下面的士兵们一眼,这些士兵前面那六千步兵的厉害他并不知晓,他的目光望向了那三千女骑兵。

    心里猜测,这应该就是当初长孙氏的那些精锐女兵了。

    “朕大夏帝国皇帝轩辕定!”他缓缓开口,“大夏能够一统天下,与长孙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长孙氏的族长,也就是朕的先祖母,她与我轩辕氏的先祖在乱世之中相遇,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大夏立国之后,她全力辅佐先祖开国皇帝,可以说是大夏的万世太平的开创,有她的功劳!”

    “她是朕的先祖,也是长孙氏的先祖!现在,逆贼占据朕的国都,要颠覆我大夏,毁灭先祖苦心创下的基业!朕不能答应!你们答应吗?”

    “不答应!”一个女骑兵高举手中的长枪,似乎被轩辕定的这一番话给感染到了。

    “不答应!”

    “坚决不答应!不能让逆贼毁了先祖的基业!”

    而其他人在这女骑兵的带头之下,激昂地吼了起来,整个校场顿时如雷电轰鸣,比刚才长孙玉宁的训话还要激烈。

    徐湘微微一笑,没想到轩辕定还有这等“蛊惑人心”的手段,他之前是有些小瞧他了。

    轩辕定手微微一抬,示意台下的士兵们安静下来。

    “也许是有其他的考虑,先祖皇后在过世之后,让百舸岛隐世。虽然九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仍是血脉相连的亲人!先祖皇后在离世之前,曾为我轩辕氏留下百舸金令,如果轩辕氏有危机,便可来百舸岛调兵!”

    “现在,朕的确需要大家的帮助!”轩辕定从怀中拿出“百舸金令”,然后高高举起,“这便是先祖皇后留下的百舸金令!”

    “现在,百舸金令在此!朕用此令,调遣长孙氏之兵!”他高声喊着,“大军听令,即刻”

    “陛下!请等等!”正在轩辕定觉得一切顺利,似乎是没有人来阻止他,心情一片大好的时候,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然响起。

    众人朝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大旗之下,一个穿着长老服饰的女子走了出来。

    徐湘目光死死地锁定那个女子,此人便是长孙氏的长老,长孙玉宓!

    “难道是她?是她盗走的百舸令?”

    徐湘知道会有人阻止这次出兵仪式,所以对他所怀疑的人是尤其关注。

    一直到轩辕定拿出假的百舸令,都没有任何人出来质疑,可是就在马上就下令发兵了,她突然就站了出来。

    会是她么?

    “玉宓长老,现在是陛下的出征仪式,您有什么事,可以等会再说!”长孙明月走过去,用锐利地目光看着她,说道。

    “少族长,虽然骋风军已经调回百花城!族长也说过,这支军队将借给陛下平叛,但是”长孙玉宓说到这里停顿了一小会,又继续说道:

    “陛下想要将长孙氏的兵调走,就需要有百舸金令!”

    “陛下不是拿着百舸金令,下出征之令么?玉宓长老您到底要干什么?”长孙明月脸色一寒,冷声地说道。

    “少族长,按照规矩,使用百舸金令调兵。这件事,需要在出征及调兵之前,将百舸金令交到大祭司的手中。核查无误之后,才允许下令出征!”长孙明薇这时从一旁走了上前说道。

    随后又望着一旁静坐在一旁的少祭司长孙玉敏,“我说得对么,少祭司。”

    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长孙玉敏,后者看了她一眼,随手低声对身边的小女孩说着什么。

    那小女孩点了点头,然后上前说道:“薇将军所言不虚!只不过百舸金令的真假,薇将军已经亲自验证了。而且大祭司现在在灰烬山,这个环节可以省去了!”

    “那可不行!”长孙玉宓却说道。

    那小女孩走上台,朝轩辕定行了一个礼,脸上挂着一丝童真,说道:“陛下,既然有长老提出此疑惑,能不能请您将百舸金令借与我,让少祭司检查一下真伪?”

    轩辕定的心一紧,终究还是要检验百舸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