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曹营当仓官 > 第360章 打还是不打?

第360章 打还是不打?

劫掠入侵。

    相反,高干本就在并州扎根多年,底蕴丰厚,深得民心,如果让他继续接手此地,无异于替曹操解决了一个烫手山芋。

    收到曹操这封书信的高干,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

    他明知道曹操这是在用离间之计,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居然对曹操的提议有些心动。

    袁尚是他的血亲堂弟不假,曹操更是他的杀叔仇人。

    但在这个节骨眼上,讲这些伦理情谊都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他和袁尚之间注定只能存活一个的话,那么,他会毫无疑问地选择自己。

    然而就在高干收到书信的当晚,他本打算秘密将袁尚谋害,将其人头献予曹操,奈何走漏了风声,袁尚收到消息,虽痛恨高干无情无义,但并州是人家的地盘,已经如过街老鼠的袁尚只能趁夜逃出城,继续向北逃窜。

    当高干反应过来,派人追赶的时候,便是为时已晚。

    过了几日,当确认收到袁尚已率亲信残部逃往乌桓的消息后,高干只得心怀不安地将这个消息如实告知曹操。

    本打算将袁尚诛杀,以此向曹操换取荣华富贵和地位官爵的高干,见事情败露,内心是惶恐至极。

    因为袁尚跑了,他用来讨好曹操的“礼物”,也就如煮熟的鸭子一般飞了。

    但令他完全没想到的是,曹操非但表示谅解,还按照先前给出的条件,接纳了高干的归降,并表示会上奏天子,在近期正式册封高干为并州牧。

    这一下,可让高干乐坏了,本来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不说,就连先前对曹操心怀的仇恨,也消散殆尽。

    人嘛,终归要向前看,在这个形势下,高干不但要抛去以往的仇恨,还要将曹操视作恩人才是。

    以高干之能,当然意识不到自己的优势,以及手中掌握的筹码,误以为他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于能取袁尚的首级。

    实际,他自身的能力以及在并州根深蒂固的势力,才是曹操愿意招揽并继续任用他治理并州的最大原因。

    ——

    袁尚不但跑了,还裹挟着二哥袁熙一起向北逃窜。

    本来在幽州就没多少底蕴的袁熙,明知道自己的老婆都落到别人的手里,却窝囊得连个屁都不敢放,就率领手中所有能统御的兵马,共计三万大军,带着金银珠宝等财物,以及大量粮草向北逃窜,打算听从袁尚的建议,投奔乌桓。

    一向愚蠢的袁尚,这一次倒是在最为难的时刻,自己替自己下了一步好棋。

    通常来说,乌桓远在北方,脱离汉土,按理说曹操的势力再大,手也伸不到那么远。

    可以说,只要袁尚能成功抵达乌桓山的地界,应该就能成功摆脱曹操的“魔爪”了。

    针对此事,曹操更是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将谋士将军们齐聚一堂,在富丽堂皇的大殿偏厅内,与众人商议。

    只是这一次,从会议的一开始,所有发言之人,都是怀着一个共同方向:坚决反对向北出兵,远征乌桓。

    “主公,乌桓山据幽州疆土过远,如今青、幽、并、冀四大州郡已尽落入主公之手,袁熙、袁尚虽已远遁未灭,却也只是苟延残喘奄奄待毙,又何必为了灭掉这两个永远不可能再死灰复燃的敌人,而冒着巨大的风险出兵呢?”

    荀攸见曹操始终拿不定主意,便再次梳理言辞,陈述其中利害。

    “是啊!主公!既然他们已经夹着尾巴滚出了我大汉疆土,又何必再去理会他们呢?不如放任他们自生自灭,好生整治稳定河北各州郡的局面吧!”

    程昱也表示赞同荀攸的意见。

    其他将军们,也纷纷附和着二人的言论,都不同意出兵。

    其实这也难怪,攻打乌桓路途遥远,以汉末这一时代的技术局限性,注定这场战争一旦开打,曹军会面对各种数之不尽的巨大难题。

    若是有巨大的回报,将军们也不放就同意放手大干一场。

    可是,已经式微的袁尚、袁熙二人,根本不值得曹军为此大动干戈,风险巨大,回报甚小,这样的赌局,任谁都不会愿意参与的。

    但就在所有人都保持着同一个声音时,郭嘉上前一步,发表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主公,属下赞同出征乌桓,而且应当趁此机会,将乌桓与袁氏兄弟一起剿灭!”

    郭嘉这简短的一句话,顿时引起了巨大的波动。

    在场之人,无不知郭嘉的态度在曹操心中占据着多大的分量,仅他一人的话,就足以扭转曹操的决定。

    “军师祭酒,如此恐怕不妥吧?”

    荀攸这次直接站出来与郭嘉进行对立。

    换做平时,他可以对郭嘉忍让,但唯独这种决定曹氏集团身死存亡的大事,他坚决不肯退让。

    这时候,曹操自然情不自禁地将目光转移到楚云的身上。

    而楚云这一次还真就犯了难。

    了解历史的他,知道最后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将整个乌桓和袁氏兄弟一并灭掉。

    从结果上看,郭嘉的建议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正确决定。

    但这一次,楚云真的不这么想。

    因为曹操在征讨乌桓的道路上,实在是太过凶险,可以说如果不是曹操运气好,又有张辽这良将力挽狂澜,曹操不但会折在中途,很可能整个曹军辛苦积攒多年的家底,都会在这场战斗之中,完全断送。

    一想到这些,楚云这七上八下的心,就不知该如何决断才好。

    可曹操就偏偏将目光落在楚云的身上,大有期待楚云表明立场的意思。

    楚云思来想去,觉得此事必须慎重再三,只好叹息道:“叔父,此事事关重大,即使要决定,也不必急于一时。”

    楚云的意思很明显,是这事他也一时拿不定注意,而且以袁尚、袁熙俩兄弟逃亡速度上看,现在想要赶在他们逃到五环山之前把他们追赶拦截上,显然是不可能了,倒不如多花点时间计划一下,无论最后如何决定,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