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十四章 中庸之道

第十四章 中庸之道

简里来看,基本上就是犯点小罪坐牢服徭役,中罪就是死刑,大罪不用想了,直接连坐。

    如此严酷的律法,也难怪秦二世而亡。

    “既然量刑没错,那是何意?”

    吴恭脸色就更加不好看,把廷尉已经盖章要斩首的犯人临时叫停,硬生生又拉回死牢里,这无疑在打廷尉的脸。

    陈暮说道:“这案子有一处疑点。”

    “哪处有疑点?”

    “公文上说,富商张斗丢失玉器一件,值三两金,后于案犯王乙家中人臧并获,是与不是?”

    “不错,公文里写得很清楚,王乙那日醉酒,趁夜潜入张家,盗取玉器,墙壁上还有王乙那日所穿之鞋的鞋印,印纹已经对比过,确认无误。”

    “所以我才有一点想不明白。”

    “哪一点?”

    “按照以往公文叙述,当地官府如何确认是这名犯人,又如何抓住他的,都会详细记载,而这里面却含糊其辞,只有一句张斗起夜,隐约见是王乙。”

    “失主亲自指认难道不对吗?”

    “当然不对,我看了王乙户籍,此人是城外乡里人,在西城单独租住房屋,平日做点小生意。而那张斗住在城东,是大富商,按理来说,二人身份地位相差如此之大,应该不认识才对。”

    “也许是偶尔听起?一个县城能有多少人,少的数千,多的不过万余而已,偶尔遇见很正常。”

    “那也不该知道名字。”

    陈暮继续道:“另外我看案情报告,说是王乙朋友喊他喝酒,喝到午夜才离去。那王乙朋友家与王乙家不过数百步,一个喝醉酒之人,绕那么大一圈跑到城东去,不合乎情理。”

    吴恭说道:“也许他仗着酒劲,故意去偷盗呢?”

    “你喝成那样还能爬围墙吗?”

    陈暮反问。

    吴恭一时语塞。

    陈暮又说道:“其实这也没什么,有些人的行为难以理解,也很正常。但最让我觉得奇怪的是,我查了户籍资料,那张斗也算颇有家资,奴仆达二百余人,一个喝醉酒的人闯入人家的宅院,那么多奴仆居然没有守夜巡逻的发现,实在说不通吧。”

    “这”

    吴恭被他这么一说,也觉得好像有点问题。

    汉朝人定盗窃罪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人赃并获,其它证据反而没那么重要。

    事实上不仅汉朝,封建王朝都是这样,甚至如果你得罪了某地县令,都不需要人赃并获,直接给你网罗一个罪名就行。

    就是典型的例子。

    正所谓破家县令、灭门知府,官员拿捏升斗小民,不亚于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所以说那些自诩为知识分子,出入什么上流社会的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真以为自己能如鱼得水?

    如果不能像高要和陈暮一样,不择手段地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权力高点。别说县令,就算是乡里的某个亭长,都能置你于死地。

    这就是古人底层百姓的悲哀,不仅天灾人祸不断,就连每日生活也得如履薄冰,稍微遇到个道德品质败坏的地方长官,不小心得罪或者你有什么东西让他觊觎,那么离死也就不远了。

    “此案件,我已经让人暗中去调查,大理若信得过我,那先不要将犯人弃市的公文发下去,再耐心等两日,静待结果。”

    陈暮最后说了一句。

    吴恭迟疑片刻,他家三代治法,担任廷尉。他觉得没有问题的案子,别人眼里都是疑点,实在有点打脸。

    但他这个人好歹还算正直,算是九卿当中少数正派官员,涉及到人命,确实该慎重。

    想到这里,吴恭点点头:“好,那就等两日。”

    说罢拂袖离去。

    等他走后,陈暮才看向一旁角落里正在默默记录的荀彧说道:“文若,如何?”

    荀彧点点头:“学会了,以后会注意这些细节疑点。”

    这

    我叫你在一边学习,不是让你去找罪犯对线,是教你怎么学会权力斗争呀。

    陈暮心中腹诽。

    荀彧是昨天来的尚书台,被陈暮任命为二百石的尚书令吏。

    二人没见过面,但荀彧却知道陈暮。

    虽然不太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名声能传入尚书令这样的大人物耳朵里,但荀彧还是欣然愿往。

    无它,唯忠于汉室也。

    陈暮笑着说道:“文若啊,从吴恭今日来尚书台,你看出了些什么?”

    荀彧想了想,回答道:“尚书台有监督廷尉办案的权力,甚至尚书台就有办案权,廷尉必须协助尚书令办案,然而吴大理却来尚书台质问?”

    嗯,很好,现学现卖,找出了不合常理的地方。

    陈暮欣慰地点点头:“不错,廷尉应当是协助尚书台办案,现在却敢跑来质问尚书台。可见原本的尚书令有多无能,如今我要把权收回来,其他人怕是不会心甘情愿。”

    “尚书令打算怎么做?”

    荀彧问。

    陈暮耸耸肩,回了一个字:“忍。”

    “忍?”

    “当然。”

    陈暮目光涣散看向前方。

    还能怎么办?

    当然是忍咯。

    现在是一步一步地试探三公九卿那边的反应。

    要是触及底线,尚书台自然要缩回来。

    至于为什么不硬刚。

    很简单。

    那得看看汉灵帝以后会是什么情况。

    陈暮只知道,中平六年,大概一年半以后,汉灵帝会死。

    为什么死,怎么死的,史书一概没有记载。

    如果汉灵帝只是得了感冒,肺结核而死,那就不用担心,因为有地暖了,汉灵帝应该不会再感冒了。

    如果是其它病,那就只能再看看,毕竟这个时代生病真的是件可怕的事情。

    而如果汉灵帝是纵欲而死的话

    那就说明他必死无疑。

    一个人只会贪图享乐,那是性格使然,自己去劝的话,那就跟满朝官员没什么区别,反而被汉灵帝厌恶。

    性格有缺陷的人是没办法拯救的。

    必死的情况下,自己凭什么还累死累活搞什么权力斗争帮他治理江山?

    所以陈暮现在的打算,就是取中庸之道。

    尚书台的权力得收回来,毕竟他得做政绩,让汉灵帝相信他的能力,万一汉灵帝没有死,他还得继续往上爬呢。

    但也不能用力过猛,免得引起其它部门不满,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里。

    当然,要是三公九卿把他当像梁鹄一样的软柿子捏,他也不介意让他们尝尝什么叫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