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八章 美丽的梦

第八章 美丽的梦

,城中百姓其实不多,大部分百姓,都居住在城外的乡野里,散落在各地村庄。

    比如一县有十万人,那最少有七八万是住在县外的各乡亭村庄内,只有两三万是住在县城里。

    所以要说起来,曹操在徐州屠杀了十多座城池,只杀了二十多万人,其实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因为野外的百姓住得太分散,没有被他屠杀掉。

    但程昱的意思是什么?

    是如果陶谦不投降的话,那就去抓捕郯县和襄贲的百姓在城外当着陶谦的面杀了。

    这就不止是屠城,而是屠县了。

    不愧是拿人当肉干的狠人,而且没有道德底线,程昱的手段确实是极为血腥。

    如果是刘备在这里,估计已经忍不住要大声呵斥程昱,将他臭骂一顿。

    但令人觉得惊悚的是,曹操听了程昱的话,非但没有不满,反而陷入了沉思之中,似乎颇为意动。

    “明公,不可啊。”

    陈宫连忙劝阻:“昔日项羽屠齐,引得齐人纷纷叛乱。今日若屠了徐州,恐民心更加难以归附。”

    屠城作为震慑敌人的手段,倒也不是完全不能用。

    用得好的话,确实可以加速敌人投降。但如果用不好,像项羽那样乱来,则后患无穷。

    所以这其实也是把双刃剑,陈宫并不是道德先生,只是觉得风险太大,要是没控制好,恐怕会出什么大问题。

    然而曹操听了二人的话,却并没有立即表达。

    抚摸着自己的胡须眺目看向远方。

    屠城吗?

    仔细想来,自讨董伊始,天下之名,皆被刘玄德占光。

    自己除了得个讨董的名声以外,却不得什么大利。

    世人恐怕皆以为,我曹孟德,是个好惹之人。

    如果能以屠城之策,一者震慑陶谦,尽快取了徐州。

    二者,建立威严,让世人知我曹操的厉害。

    这或许,也不是一件坏事

    琅琊国,缯城。

    陈暮这个时候正在做什么?

    他正在收买人心。

    陶谦治理徐州以来,所任之人,多是谗匿小人,导致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徐州由是渐乱。

    现在徐州就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各地豪强欺压百姓,很多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打下缯城之后,陈暮就按照惯例,开仓放粮,惩处了一部分欺压百姓的豪强,将田地还给百姓,以此宣传青州之仁义。

    打地主,分田地的事情他现在还不敢干。

    但借着为百姓做主,处置小部分豪强,瓜分他们的田地,再安抚大部分的豪强,以此收复民心,拉拢世家的胆子,还是有,而且很大。

    各地百姓得了实惠,再加上青州宣传仁政,让随军搞宣传工作的泰山书院政学院学子,深入基层百姓,一边举起洛阳朝廷的王道大旗,一边给予百姓土地,很容易得到百姓的拥戴。

    虽然汉末的百姓,基本不用当人看。除了刘备会看重他们以外,其他诸侯基本把百姓当猪狗一样看待,只有世家豪强之类的大族,才能被其他诸侯看在眼里。

    不过陈暮属于拉一派打一派,没有一杆子打死。豪强世家们也不是铁板一块,总有内部分歧的时候。

    所以他每到一处地方,先打听清楚有哪些豪强欺压了百姓,然后再找这些豪强敌对,且没有欺压的世家,相互勾结。由陈暮派兵处置那些坏豪强,由好豪强安抚地方,合作共赢。

    这样就能取得世家豪强与百姓的同时拥护,还能清理掉一部分蛀虫,属于双赢的局面。

    此时此刻,缯城被打下不久,开仓放粮。

    陈暮站在仓库边上,不远处熬着大锅,百姓不仅能领到粮食,还能现场就能立即吃到热腾腾的食物。

    士兵们维持着秩序,政学院的学生在一边大声讲着青州为什么出兵攻打徐州的原因,为什么要给百姓粮食,给百姓吃饭的原因。

    一声声的仁爱,一声声的道义,都映入了百姓的脑海里,让这些底层平民,头一次从那些为祸天下的诸侯身上,感受到了什么叫仁德,什么叫爱民如子。

    一名衣衫褴褛的乞丐,喝了粥之后,又领了不少粟米,感恩戴德地向发米的士兵下跪。旁边还有人领他过去,登记造册,询问籍贯,家中还有多少人,看能不能帮他拿块土地,以后不要再乞讨为生。

    这世道百姓都要饿死,谁还管得了一名乞丐?

    也有拉扯着孩子的夫妻,领到救济粮后痛苦流涕,有士兵去询问,才得知家中老人为了节省点粮食给儿孙,前日饿死了,终究是没有等来这一刻。

    还有一名垂垂老者,端着一碗稀粥,干瘦的脸庞像是饱经了无数风霜,缓缓走到陈暮的身边蹲下,咕噜噜地喝起来。

    陈暮看着这一切,以前大哥施粥的时候,那时还没有觉得有何感触,以为不过是平常之事而已。

    但现在自己亲自做的时候,看着无数人在自己手中活命,虽不是什么普渡活佛,救苦仙人,却能够感觉到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这或许,就是大哥所能够感觉到的快乐吧。

    他心里想着。

    “后生,你怎么没去领粥呀。”

    身边的老者打了第二份粥,也许已经是两天没吃过什么东西,第一碗粥喝下去,有了几分力气,脚步加快了许多,手里却是端了两碗粥过来。

    他看着陈暮咧嘴一笑,缺了好几颗牙:“看着粥挺多的,若是浪费了可惜,给你带了一碗。”

    “多谢老父。”

    陈暮四下看看,周围无人,确定老者是在对自己说话,便很恭敬地接过来,双手捧住,学老者一般,蹲在地上。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如果是个陌生不认识的老人,可以称呼为老父。

    因为是战时,为了方便,陈暮就没有穿什么羽衣鹤氅,只是一身粗布短衣,老者还以为是个脸皮薄不好意思去要粥的后生仔,顺手帮他拿了一碗来。

    老父笑呵呵地道:“快吃吧,一粒粟,一粒麦,一粒米,都来得不容易,可不能浪费咯。”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陈暮随口应了一句。

    老父睁大眼睛,上下打量着他道:“后生莫非读过书?”

    “倒也念过几年。”

    陈暮饮了一口粥,粥很温,里面甚至还加了一点点青州产的蔗糖,带了丝丝甜味。

    老父感叹道:“你们这些读过书的后生,可都是大才呀。现在青州的刘使君对我们百姓都极好,也应当是欢迎你这样的读书人,若能投效于他,必能有个前程。不像老汉,没读过书,只耕了一辈子地。临老了,地也被县里豪强夺走,一家人无依无靠,险些饿死。”

    陈暮心情略微沉重地说道:“如今青州大军来了,朗朗晴空也就来了。以后老父也家中也会分田地,再也不会挨饿了吧。”

    “是啊。”

    老父仰起头,低声说道:“我快要老死了,死之前,能再耕几年田地,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陈暮问道:“老父耕了一辈子地,就无甚积蓄吗?”

    老父微笑道:“本应是有些,只是见不得别人苦难,乡邻家中有时遭了事,需要救济,也就救济了,这些年到处打仗,常有饿着肚子的外乡人来,能帮几个是几个。”

    “可是救了别人,当有一天老父的土地被那些豪强夺走之后,老父也险些饿死了呀。还不如在好年岁,多攒些粮,卖了钱,荒年也能买点粟米。”

    陈暮的脸色沉下来。

    这是个好人。

    一位很温柔的老者。

    可就是这样的老人,那些地主豪强,也要抢走他赖以为生的土地。

    这世上,总不乏有坏到流脓的人,不仅没有反省自身,还在不断伤害别人,迫害那些淳朴、善良的劳苦大众。

    若世间道德败坏如此,也就无怪乎常人总说,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

    也难怪后来坏人越多,好人越少。

    听到陈暮的话,老父只是平淡地笑道:“最近有西域僧来说什么佛法,因为施粥,我也去听过几次,说什么好人会有好报,以前我不信,现在信了。如今青州军不是来了吗?那些豪强也被打倒了,好日子会来的。我种了一辈子地,什么都不懂,只会种地,但我知道青州的玄德公是仁义君子,他可以保护我们,你看我现在不是还活着?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也能看到我志向成功的一日。”

    陈暮知道现在徐州因为笮融而佛法昌盛,倒也没有在意,他又端起碗喝了一口粥,笑着问道:“老父还有志向?”

    “自然。”

    老者顿时自豪起来,高傲地道:“我以前种地的时候,发现一株粟苗长得格外旺盛,因而将此苗种子留下来,细心呵护。第二年,它的籽果然长得又大又好,结出的粟米也比别的粟多很多。”

    “于是我就在想,如果我能一直把这些粟种养好,终有一天,它会长得比我还高,比我还大,结出的粟米,可以养无数的人。”

    “所以我的志向,便是有朝一日,能在这粟下乘凉。”

    “后生,你是不是觉得我这志向殊为可笑?”

    “可我便是这般想的呀。”

    “若是以后我老死了,还有我的子子孙孙,他们会继续地养着粟种,让它一年一年,变得又高又大。”

    “等它长大了,结的粟米也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粮食也会越来越多。”

    “也许将来有一天,那一亩地,便能产数十石粮,这样这世间,就再不会有人饿死了。每个人都能活得很好,孩子们,也不会还没长大,就夭折了啊。”

    陈暮端着的碗,忽然愣住。

    抬起头,仰望天空。

    那天边。

    不知何时多了一抹绚烂的霞彩。

    美得像是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