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从清新的小女孩开始 > 第481章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第481章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后山青翠,百草丰茂,夏天的虫鸣声响彻山林,不绝于耳。

    路上,杨帆忽然蹲在一丛灌木旁,盯着一只蝈蝈。

    蝈蝈视若无睹,叫声依旧高亢刺耳。

    杨帆忍不住拿指肚点了它一下,它才闭嘴,慌忙跳着离开原地。

    可恶的人类,又来打扰我们的世界,之前看到的光着屁股的人类,应该就是这个吧。

    在它眼里,人类都长得差不多,分不清。

    杨帆起身后,很快又到了一个岔路口前。

    他毫不犹豫选择往左拐,身后的柳芊芊则毫不迟疑地跟上去。

    后面的十三姨眨了下眼睛。

    往右是三个小时前她和杨帆走过的路。

    原来水潭在左边,这家伙,当时压根就没打算带她去看水潭,心怀不轨。

    十三姨觉得有点好笑,假正经和一本正经的男朋友,怎么看都觉得可爱。

    没多久,四人两狗便来到后山水潭。

    水潭周围的温度明显比其它地方低,很凉快。

    蹲水潭边,手伸到水里,一阵冰凉从手上传递过来,杨帆把果果的泳圈扔下去。

    小姑娘会游泳,但不常去游泳馆。

    十三姨也很少去,因为杨帆没什么时间陪她们母女俩去。

    “哎呀,好凉呀!”果果也蹲到水潭边上,伸手拨弄水面。

    只是走了这么一段路,她已经出了不少汗。

    十三姨给小姑娘脱去衣服,只留下小裤子。

    “水好蓝,是不是很深啊?”站岸边往湖中张望的柳芊芊问道。

    杨帆一边帮她们把泳圈放下去,一边说道:“也不是很深吧。”

    不说深,是怕她们不敢下水。

    这个水潭,从未干涸过,也没有人拿仪器测量过它的深浅。

    村里人,来过这里游泳的,很多都下潜过,想探出底部。

    结果是没人能探得出来,杨帆也下潜过大概七八米,但下面水太凉,睁眼往下看,依然看不到底,他就不敢继续往下探了。

    不过至少有几代人都在这里游泳,所以它也没太多神秘感,大家都敢来。

    也没大人骗小孩说这里有水鬼,有小孩淹死过什么的。

    山下的那个水库,以前娃多的时候,倒是每年都有被淹死的。

    孩子们正在进行国画写生,但爸爸不在家下棋了,估计为了养家加班挣钱去了。

    “爸爸,我下去了哦。”果果双脚踩进水潭,哈哈大笑:“好凉呐,妈妈,你下来呀。”

    杨帆把游泳圈套到小姑娘身上,然后把她推进湖心。

    柳芊芊第二个下水,什么也没脱,就脱掉了凉鞋。

    “哇~”套上游泳圈,水漫到腰部,她立刻惊呼起来。

    下一刻,她被果果招呼着滑向湖心。

    十三姨没立刻下水,坐水潭边,双脚伸进水里。

    光滑纤细的小腿裸露,在水中沉浮。

    看着湖里在玩水的果果和柳芊芊,十三姨面带微笑。

    杨帆则看着她。

    “看我做什么?”十三姨转过头来,声音不大,但如果柳芊芊没跟果果玩的话,肯定是能听到的。

    十三姨也不在意,以前她和杨帆在柳芊芊面前的亲密程度远不止这些。

    柳芊芊对他们两人的这些亲密,也不是很在意。

    “别人是你的风景,你则是我的风景。”杨帆说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十三姨转过头去,嘴角满含笑意。

    “十二喜欢这种热闹,但她融入不了,如果当时你在,她一定可以下水,跟芊芊她们玩起来。”十三姨忽然说道。

    “还不够热闹,你这才算是一胎,还可以生两胎。”杨帆说道。

    十三姨脸色微红,小声说道:“回去再说!”

    “好。”杨帆点头。

    这世间的真话本就不多,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

    只是后来有了胭脂,便分不清是真情还是假意。

    情侣夫妻间,相处久了,一切归于平淡,便也容易感受不到对方的爱。

    实际上爱一直在,从未离去。

    “小帆,如果可以重来,你最想进哪个领域发展?”十三姨还是没下水,坐水潭边跟杨帆说话。

    跟杨帆在一起,她可以有很多讲不完的话。

    杨帆也是这样。

    只不过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后,晚上说着说着,就得先打住,锻炼身体要紧。

    “教育领域吧。”杨帆脱掉上衣,光着膀子。

    “为什么?”十三姨问道。

    “当老师,有寒暑假呀。”杨帆笑道。

    十三姨也不点破。

    杨帆绝不是因为有寒暑假,才想去当老师。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目前国内的教育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从九年义务教育,再到后头的层层筛选,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培养出一个高精尖人才。

    国家付出如此多的心血,自然是为了培植国之栋梁,谁曾想千辛万苦养大的幼苗,却一个两个地都想往外头跑,最为重要的是,为数不少的人出去了就再也不回来,国家这些年在他们身上的投资可谓是全都打了水漂,让人憋屈。

    很多人对大学生学成不归国的举措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但效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