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 第358章固执己见

第358章固执己见

    当然对于刘志来说这只是第一步,为了自己的计划,他甚至于不惜发动生化战争。

    不过,不到万不得已,他还是不会走这一步的,毕竟那样会使许多无辜的平民丧生。

    他也不担心罗马帝国会扩张过度,更加强盛。

    经过了奴隶共和制和君主专制之后,元首共和制也走到了尽头,国内矛盾达到了高潮,已经濒临爆发的边缘。

    即使瘟疫能够遏制住,也只是延缓了一点时间,接下来,只要医师队能够初见成效,他就会以此作为交换,要求罗马出兵安息帝国。

    当然,对于罗马来说,即使大汉不做要求,他们也会出兵,毕竟两边是世仇,而且这次瘟疫很有可能就是安息那边人为传播的。

    对于心高气傲的罗马帝国来说,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恶气。

    这个布局可能需要几年才能完成,急不得,除此之外,要解决贸易路线问题,还是需要鼓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联合起来挖掘运河。

    在修建大运河方面,大汉有着丰富的经验,不仅仅将京杭大运河提前呈现出来,还加修了一些短距离的运河,用来联通整个水路。

    如今涿州城的铸造已经初具规模,刘志打算将重点放在水利工程上去。

    小冰河时期估计还要持续一两百年,气候会持续恶化,反复无常。

    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她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减少恶劣气候造成的伤害。

    按照历史上的气候变化过程,接下来北方草原上会迎来大干旱,使得绿洲消失,草场退化,整个西北沙漠化迅速扩大。

    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会一步步被压缩,逼不得已进行了持续几百年的南下迁徙。

    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末年到达了高峰,胡人与中原文明之间,因为争夺生存权,展开了血腥的厮杀。

    由此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事件。

    所以趁现在干旱还不是很严重,要提早干预,否则后患无穷。

    西域那边,早已开始了引导冰山雪水入沟渠的工程,后面将会继续加大投入。

    反正边境清平,调集边军帮助当地一起修建,也解决了人手不够的问题。

    至于辽州草原和匈州草原,除了引导雪山水源之外,还需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流失,结合后世的治理经验。

    例如规划有序放牧,甚至人工补种牧草,严禁胡乱开垦种植等等。

    而凉州、并州、幽州一带,则可以采取南水北调或者东水西调工程,用沟渠将资源丰富地方的水引到贫乏地区去。

    为此,许久未曾上朝的刘志,决定召开一次大朝会,商量加大水利工程的事情。

    他还特意提前下诏,将远在涿州的东北总督陈寔召了回来,这些年来,陈寔一直主持各种工程,经验丰富。

    从大运河到涿州城,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卓越的能力,这一点有目共睹,谁也无法反驳。

    因此提到水利工程,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不过他如今年事已高,有身居高位,刘志也不打算再让他爬山涉水,亲力亲为了。

    在召开朝议的头两天,陈寔终于赶到了京师洛阳,自从第一届科举考取魁首之后,他这些年来很少到过京城。

    有数的几次都是回京叙职,而且全都是来去匆匆。

    尽管他是大汉深受刘志信任的几名重要大臣之一,但却是与皇帝交集最少的一人。

    当年他考取科举的时候,便已经四十岁了,由于常年奔波劳累,六十几岁的人,早已是须发花白满面皱纹。

    不过他的身体还算硬朗,精神也很矍铄,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刘志在中德殿召见了陈寔,几句寒暄之后便直奔主题,听说陛下又要动大工程,他并没有盲目的举双手赞成。

    作为一手经办了大运河和涿州城的主要负责人,他更知道这样的大工程,有多么的劳民伤财。

    大运河和涿州城,对国家都有着无与伦比的超凡意义,都是为了区域发展的目的。

    事实证明,虽然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和财力,但回报也十分丰厚。

    尤其是大运河,当时国家才刚刚发展起来,还不是很富裕,修建这个浩大的工程,几乎是举全国之力才完成。

    其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即便像陈寔这般务实之人,也觉得不堪回首。

    而且到现在也只能说完成了主体构架,其余的细枝末节,一直都在完善中,估计还要持续许多年。

    但大运河的功绩,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水利工程那么简单,他更是一个连通了整个中原和南北,贯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道路。

    这条路承载了帝国的主要运输任务,也连通了海外疆土,更延伸到海上贸易。

    可以说大运河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区域性的,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意义重大。

    而涿州城,对国家来说,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作用,不仅仅让原先边远的冀州迅速发展繁荣起来。

    更使得整个东北地区,从之前的蛮荒之地,变成了东北的江南,鱼米之乡。

    使得国家又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粮仓,还使得东北对中原的认同感迅速增强。

    当然,反过来朝廷对于东北地区的掌控,也迅速深化。

    正因为有这么多有力的原因,所以当年陈寔顶着朝廷部分反对派的压力,一力坚持,坚决的站在了皇帝这一边。

    事实也证明了皇帝的高瞻远瞩,具有着多么正确的长远布局能力。

    但花这么大的代价,发展西北甚至更偏远地区的水利,怎么想都有些弊大于利的意思。

    可皇帝既然隆而重之的提了出来,就一定有着他的道理,所以陈寔决定先听一听刘志的理由。

    这些年来,大汉在气象预测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再结合周易八卦学说,断定未来百年内整个西北地区会有持续不断的大干旱,对于此时的大汉人来说,也不是那么的难以接受。

    而且,最近几年,已经有了这个苗头,西北地区的雨水确实一年比一年少,道离干旱还有一定的距离。

    作为皇帝未雨绸缪,也确实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