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纵横宋末 > 第二百一十三章、 抢人大战(上)

第二百一十三章、 抢人大战(上)

安全抵达金堂县。”

    赵飞扬不禁愕然,不知赵平为何要他写一篇文章。

    赵平轻轻喝茶,淡淡说道:“你能够让五千人安全达到这里,是大功一件,我给你请功。”

    赵飞扬不禁大喜,赵平这是向他封官许愿了。

    即使不能成为真正官员,但是散官是没有问题的。

    他怎么不感激,立即又率领家人向赵平磕首。

    赵平觉得此人为人不错,不但有一个爱国之心,组织能力与处事不错,打算给请一个最低从九品的承务郎。

    赵平就是做给四川人看看,跟着他干,只要你努力,就会得到回报。

    三日过后,赵飞扬写了大约五百的文章呈给赵平。

    赵平一看,感觉在叙述流水账,没有突然重点。

    赵平一边喝茶,一边指导他如何从哪些方面下手,如何战胜各种困难险阻,最后终于安全达到,同时要突出这次来到金堂县的意义。

    经过赵平指点,赵飞扬恍然大悟,拿起文章回去修改。

    赵平推荐赵飞扬的承务郎消息不知被谁透露出去了。

    赵飞扬本来还是一个商人,商人在大宋地位甚至不如农民,因此官府才敢一而再再而三拖欠货款而毫无顾忌。

    自古民就不敢与官斗,更何况商人。

    但是,赵飞扬如果有了散官,官府必然就不敢这样肆无忌惮。

    虽然从九品是低得不能再低的官,但是也是官,可以弹骇官府。

    而平民就没有这些权力,最多只有民告官的权力,民告官甚至可能先打一阵板子才受理。

    因此可以看出,民与官之间的巨大鸿沟。

    赵平不但是成都府的主簿,而且与成都府及四川几位大佬关系非常好。

    四川远离朝廷,置制使余玠具有单独便宜行事的权力,只要余玠上报,朝廷一般都会采纳。

    现在他推荐又是一个从九品的散官,可以说几乎已经是木板定钉子的事情。

    人们议论纷纷,对此褒贬不一。

    有人说赵飞扬是一介商人,不是读书人人,朝廷给了一个散官,是对说书人的不尊重。

    也有人说赵飞扬没有多大名气,又是外地人,为何要封为散官?难道是因为他与成都府主簿关系好吗?

    这是没有吃到葡萄说葡萄酸,说这些话不是说书人就是本地人。

    说书人觉得书是白读了,本地人觉得原来属于自己名额被外地人抢夺了。

    也有人叫好的,说赵飞扬不但是嘉定名人,为了支持官军打击胡人几乎自己破产。

    还有人说赵飞扬非常不错,从嘉定拉了五千人来金堂县,数量几乎是本地人的五倍。

    赵飞扬虽然不是举人,但是也是读书人,曾经读书十年。

    如果这些不能被封为散官,哪些不能封为散官。

    散官,不光是仅仅读书就能够得到的,而且还要看你金堂县作出多大贡献。

    要不,你也从外地拉五千人来到金堂县试试?

    金堂县人觉得莫名其妙,怎么这个不怎么出名的赵飞扬顿时成为金堂县的大名人了呢?

    其实,这是赵平有意如此,他安排人给赵飞扬大造舆论。

    这样不但给赵飞扬造势,而且有意识宣传,如果你能够拉到五千以上人来到嘉定,你同样也可以被封为散官。

    毕竟,嘉定人气太少,赵平不能到别的县去抢人,但是民间自发组织来到金堂县,意义就不一样了。

    赵平给赵飞扬封官许愿消息传到其它县州府之后,成为各地方的重点防范的对象。

    防火防盗防赵平,各个地方已经把赵平列入最高防范的人物。

    虽然你没有明目张胆来抢人,然而封官许愿与明目张胆还有什么区别。

    各个官府也纷纷上书给余玠朱文炳弹骇赵平,但是赵平毕竟没有亲自来到各个地方来抢人。

    余玠与朱文炳两人看了这些弹骇之后,只有互相苦笑,他们也拿赵平没有法子。

    两位大佬对于赵平的做法既不赞成也不支持,毕竟掌心掌背都是肉。

    各地官府纷纷当地巡检下达死命令,凡是去金堂县去投奔赵平的,纷纷以流民、窜匪名义拦截。

    巡检早已对赵平不满了,早在赵平在昌元县赵家庄时候,就有不少佃客纷纷离开当地,到赵家庄打工。

    这些巡检大都是各个地方乡绅豪强,赵家庄打工是在挖他们心头肉。

    毕竟,地方豪强乡绅大部分都不会自己栽种作物,如果离开了佃客,他们怎么办?

    他们世世代代大都以耕读世家自居,可是读书倒是亲自读了,但是耕种却是雇佣别人耕种。

    现在这些佃客走了,难道他们放下手中书本亲自耕种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