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投资时代 > 52、他乡遇故知

52、他乡遇故知

    “等公司正式注册后,我要引入ab股制度。”

    夏景行觉得有些话还是要说在前面,免得后面出幺蛾子。

    说完,他看着安德鲁,观察起对方的反应。

    ab股制度,也就是俗称的“同股不同权”。

    安德鲁对此,一点都不陌生,毕竟他也是一位从业十年的经济律师。

    这项制度最早产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

    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恶意收购,但是当时对ab股公司的上市,一直都是反对状态。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恶意收购的现象比比皆是,市场一度混乱无比,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取ab股制度。

    最终,美国1988年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的上市。

    在科技圈的话,ab股制度目前还不太普遍,属于比较小众化的产物。

    于是安德鲁笑着问起了原因:“戴伦,你为什么想着设计这套股权结构?”

    夏景行认真地看着安德鲁的眼睛,说道:“我需要保证创始团队对企业的控制权,掌舵的人必须是我们自己人,这样才能确保脸书这艘即将远航的大船安全靠岸,而不是在中途撞上冰山。

    因为没有比我们更了解船只性能和水文环境的人了。”

    安德鲁笑着没说话,和这个年轻人聊天非常有意思,因为对方总爱引经据典,来阐述一些道理。

    这让他有种错觉,跟自己聊天的不是一个年轻人,而是一位同龄人。

    “戴伦,你确定要引入ab股制度?”

    安德鲁自顾自倒了一杯白酒,抿了一口,入喉辛辣无比。

    虽然早已不是第一次喝白酒了,但每次喝,都有不一般的体验。

    夏景行点头,“当然,我没有开玩笑。虽然这项制度把投资人的很多权利关进笼子里了,但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酒太辣了,安德鲁正吐着舌头出大气,听到夏景行的话后,反问:“好事?好在哪里?”

    夏景行不慌不忙地拿过桌上的白酒,也给自己倒了一杯,徐徐说道:“创始人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公司运营层面,而不是陷入和投资人无休止的内斗当中。

    对投资人来说,创始人更多心思在公司发展上面,等公司发展好了,他们也能收获更多回报。

    这是双赢,不是吗?”

    话毕,夏景行端起白酒,敬了安德鲁一杯。

    安德鲁习惯性地跟夏景行碰了一下杯,酒下肚了才反应过来,“你应该还没到饮酒年龄吧?”

    “噢,今天破一次例,下不为例。”

    夏景行这时才想起,美国法律不允许二十一岁以下的年轻人喝酒。

    中国倒没有这么多规定,一般十八岁成年了就能喝,除了父母管以外,没人管你。

    西餐厅和超市、便利店买酒,对方都会要求年轻顾客出示社安号,或者驾照,看看有没有达到可以饮酒的年龄。

    唐人街这边还好,文化、习俗一直是自成一体,并且有安德鲁在,倒也没有服务员跳出来不让买酒。

    他笑吟吟地看着安德鲁,“你不会去举报我吧?”

    “除非你让我持有b股。”

    安德鲁开玩笑的口吻,让夏景行一时难以判别他的真实意图。

    夏景行也知道现在ab股架构在科技圈里还不太流行,想要说服对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此时已经上市的苹果、微软和亚马逊都没有使用ab股架构。

    分水岭要等到2004年的谷歌上市,自此,ab股才会成为科技公司标配,也被风投机构、天使投资人所接受。

    “一半a股,一半b股吧!”

    夏景行看了坐在一旁的克里斯汀娜和小犬一眼,又加了一句:“不然他俩都没你和轩尼诗先生投票权高。”

    “我需要考虑一下。”

    安德鲁笑了笑,思索片刻后问道:“轩尼诗先生什么意见?”

    “还没跟他谈这事。”

    夏景行知道这做不得假,所以没有忽悠安德鲁,说的都是真话。

    安德鲁想了想,说道:“轩尼诗先生能同意你的条件的话,我也没什么意见。”

    “好,那今天就谈到这吧,明天我安排大家坐一起聊聊。”

    夏景行也知道好事不在忙上,最终还得看约翰老头的意思,所以也没在这话题上纠缠。

    “安德鲁先生,我给你们送个菜!你最喜欢的酸萝卜老鸭汤!”

    听到声音,在场四人都回过头。

    一名厨师打扮的胖子华裔正端着一个黑色瓦罐走了过来,脸上堆满了笑。

    “邱哥!”

    夏景行一眼就认出了这个胖子厨师,还喊了出来。

    邱志义愣了一下,看见安德鲁旁边坐着一个年轻人正笑呵呵地看着自己,还喊出了自己的姓氏。

    他盯着夏景行的脸,仔细想了一下,有点印象,但始终却想不起名字。

    其实也不怪邱志义记性差,夏景行剪了一个超短发,估计回家他妈都认不出他了。

    “跟你坐同一班飞机到美国的那个留学生,在斯坦福读书的夏景行,小夏。”

    夏景行也看出来邱哥没有认出自己来,于是又提醒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