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兰若蝉声 > 第一五一章 天灵地灵识内鬼 千算万算订良谋(下)

第一五一章 天灵地灵识内鬼 千算万算订良谋(下)



    随着暅之的吩咐,方才那两只抛石机开始变形,长臂架起,探向空中。

    一截绳梯自崖上射落。

    带着长而沉重的绳索,箭矢自然射不出多远的距离,但是有了磁石的牵引,绳梯与木臂顺利“接头”。

    木臂再次移动,将绳梯缓缓展开,牵落在甲板上。

    几名士兵迅速聚拢,将绳梯的末端固定。

    所有的舰船早已连结完毕,五千精兵整装待发!

    登天梯,攀绝壁!

    》敲黑板时间《

    本部作品作为作者东亚史系列作品的第一部,有许多内容比较刻意地再讲半岛渊源。下一部呢,会主要讲日本远古史。第三部是中国远古史。第四部则是直接挑战历史争议的作品。

    关于半岛史的部分,在之前的敲黑板内容里陆陆续续都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还没有讲尽。什么地方没有讲尽呢?就是汉四郡以前,中原政权对于半岛的影响力到底如何?我们知道很多秦代地图是不画至半岛的,这种地图标注对不对?

    那要是问到笔者,笔者肯定说不对。之前我们看待这个问题都是以充分认可半岛史料记载的视角来阐述的,那么这里我们就要以纯中原正史典籍为脉络重新整理一下朝鲜半岛历史。

    朝鲜的文明起源,可考者首推箕子。

    《史记宋微子世家》: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这里说到箕子不臣是什么概念?请大家复习一下前文二王三恪。兴亡继绝,箕子为商恪,不臣,但是箕子所辖之地亦是华夏沃土。虽为三恪,仍需朝贡称藩。例证,《竹书纪年》:(武王)十六年,箕子来朝。

    箕子北走前的朝鲜是什么样子?《汉书地理志》: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句骊蛮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可贵哉,仁贤之化也!然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

    这一段文字说明了几件事?

    东夷受到箕子教化,在四方蛮夷里最为知书达礼。

    明确指出句骊蛮夷,所以无论朝鲜历史怎么写,当时的高句丽都是以部落的形式散居当地的,而正统的地方统治,农耕定居者为箕子之国。

    所以在西周时期,朝鲜为前朝之恪,和卫国的性质相同,为大周的一部分。这一点我们在讲卫满朝鲜的时候也曾经提到过。

    在东周,也就是战国时期。燕袭走东胡,辟地千里,度辽东而攻朝鲜。(《盐铁论》)当时燕人坐大东侵朝鲜,后来导致卫氏(卫国裔)卫满以燕人身份夺箕子之国。燕丹散乱辽闲,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藩,葆塞为外臣。(《史记朝鲜列传》)卫满之兴就是吸收了燕丹遗留的力量,才在朝鲜之地二次兴起的。

    齐管子与桓公论周时货币,朝鲜货币赫然在列,可见朝鲜之地当时并未脱离华夏主流文化圈:

    (《管子》)桓公问管子曰:“吾闻海内玉币有七厕,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阴山之礝碈,一厕也。燕之紫山白金,一厕也。发朝鲜之文皮,一厕也。汝、汉水之右衢黄金,一厕也。江阳之珠,一厕也。秦明山之曾青,一厕也。禺氏边山之玉,一厕也……”

    到了秦朝,《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史记律书》亦云,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晋书载记》:秦堑临洮之险,登天山,绝地脉,苞玄菟,款黄河。

    可见,对于秦朝占有朝鲜,众史家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然而在秦朝末年,楚汉之争的时候,朝鲜王卫满的孙子卫右渠有移动。“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史记朝鲜列传》),也就是与汉以浿水(鸭绿江)为界,是汉初发生的事。这也就是《史记律书》后面提到的: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阸,选蠕观望。

    随后因“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史记朝鲜列传》)汉灭卫氏,设四郡:“夏,朝鲜斩其王右渠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汉书武帝记》

    我们仅以其中玄菟郡为例,

    因《汉书地理志》:玄菟郡,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县三: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当时高句骊为县级行政区划)

    《后汉书郡国五》:玄菟郡,六城,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高句骊仍在其中。

    直到《晋书》:平州,玄菟郡汉置。统县三,户三千二百。高句丽,望平,高显。

    我们可以看出,高句丽一直为低级区划,在玄菟之下。但是赋税人口锐减(参照前文关于汉代人口普查的讲解),说明当时高句丽部落势力在不断强大,转化郡民。当地的人口肯定不可能只有三千两百户那么少。

    北魏时期的情况前文已经有所讲解,高句丽王,需要有北魏册封。但是自慕容氏覆灭,高句丽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藩国。独立高句丽,其实应该从北魏年间开始计算起。

    整个半岛历史,在唐代专著《通典》当中是这么概括的:秦并天下,其淮、泗夷皆散为人户。其朝鲜历千馀年,至汉高帝时灭。武帝元狩中,开其地,置乐浪等郡。至后汉末,为公孙康所有。魏晋又得其地。其三韩之地在海岛之上,朝鲜之东南百济、新罗,魏晋以后分王韩地。

    由秦至晋,朝鲜内属在法理上都有迹可循。现在史学界略有争议的,无外乎是高句丽国的定性问题。

    在这一节里,我们讨论的是中华文献史,这与之前的半岛文献史明显有着角度的不同。在他们看来,高句丽属于半岛国家不说,卫满(燕人),箕子(殷人),甚至神话的檀君都被作为溯源的片段。而高句丽在部落与王国之间的界限也被刻意的模糊。

    这两种不同的史观之间,没有对错。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历史。你说高句丽的部落在汉代也有政权雏形,这也有可能是成立的,但他们并非以王国的形态存在,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