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兰若蝉声 > 第一五三章 风后握奇成绝响 殷帝凿窟有后门(下)

第一五三章 风后握奇成绝响 殷帝凿窟有后门(下)

只青铜匣。庆云暅之二人一时不察,那铜匣便直接砸在了地板上。

    暅之将铜匣捡起来一看,匣盖上是金错的蟠龙,绕着匣子的侧边,乃是龙之九子的图案。霸下龙之长子,被刻在了正中锁扣的位置。

    暅之轻轻摸索着霸下的图案,一时竟找不到打开匣子的机关。

    当他仔细探查时,更是大吃一惊!

    原来那立体的九子嵌金竟然是环环相扣的整体机关,金铜互扣,隐隐与匣顶的蟠龙相互勾连,设计精妙无比,绝非一时半刻就能研究通透的。

    》》》》》敲黑板时间《《《《《

    又连续有两章没有敲黑板时间了,主要是因为笔者今日开了一本新书——《我在大唐当主播》。这本新书是以两位yy,抖y千万粉丝的主播为主角,利用真人ip创作的。所以最近的更新重点有些偏移。《兰若》这一本多有惰怠,希望各位看官理解。

    既然是笔者本人的新书,那么笔者也就稍微耍一个赖,在这里占用各位一点资源,求收藏,求章平,求推广!

    在这一节恢复文后知识点,实在是因为积累的问题点太多了。尤其是自光州之役到现在,涉及到了许多和电磁有关的常识。

    首先,古代磁石,写作慈石,本文为了对古代称呼表示尊重,双名混用。在讲解的时候使用磁石的名称,对话里均写作慈石。

    在讲到为孔将军取针一节的时候,祖暅之使用了“阴山北麓圣力峰特有的大悲石”。

    这种石头的磁性极强,胜过普通磁石。那么我们知道,在自然界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天然磁体,所谓磁石效能也并非绝对相同,和其中的矿物组分是有关联的。磁性最强的铷磁铁或者钴磁铁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但是含有钐,钴的磁铁,总是比常规磁铁的磁力要强上许多。

    现代工业用钐钴磁铁,其实都是从稀土矿中选矿分离,再次成型加工的。

    因此本作中大悲(取大慈/磁大悲之意)石的主要设定就来源于与稀土矿伴生的钐钴磁铁。

    我国最大的稀土矿暨世界最大的重稀土产地是阴山北麓的白云鄂博矿区。鄂博,敖包也,就是祭坛的意思。这个地方本是蒙古族达尔罕部落的草场。达尔罕,既神圣崇高,不可侵犯之意。故本文还原为胜力峰。

    暅之在保存磁铁的时候,为了过滤掉其磁性,采用了层层金属屏蔽的方式。

    关于磁石的使用,在古代有许多传说,其中最出名的,便有秦始皇造磁石门防刺客,以及马隆磁石阵破秃发树机能两条。

    《三辅黄图》: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磁石门,乃阿房北阙门也。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故专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止。以示神。亦曰却胡门。

    《晋书马隆传》: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贼咸以为神。

    这种传说啊,纯属是扯淡,完全不具备可行性。且不说秦始皇时期的刀剑大多是青铜的,就算是铁的,也不可能背一把剑在身上就被磁石门吸过去啊。马隆的磁石阵也是同样的道理。

    可是这两则故事却是明明白白写在史书上的呀。为了把这个道理讲通,就有了我们本节的内容。古人如果真得想借助磁场阻碍携带金属武器的人通过,那么只能依靠楞次定律的电磁感应原理。

    这是检验高中物理概念的时刻了。笔者学习楞次定律,已经是大约三十年前的事情了。所以我也不太明白现在的老师在课堂上是怎么讲的。但是不会讲高中物理的打工狗不是好网络作家,所以笔者就有义务在这里多讲几句。

    什么叫做楞次定律,如本节解释,它是惯性定律的一种。什么叫做惯性定律,以最基本的力学而论,牛顿第一定律既惯性定律,八字概括——动者恒动,静者恒静。那么楞次定律也是一样,我们知道金属(导体)切割磁力线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也会产生磁场,这种磁场总是在阻碍磁通量变化,或者说,总是在阻碍切割磁力线的这个动作。

    这种感应电流的产生,生来就是为了抗衡磁场中所产生的电磁变化的。那么接下来很简单,导体在电磁感应中会受力,受力方向如何判断?它一定是与导体切割磁力线方向相反的,是束缚磁场中新生电磁变化的。用惯性的方式去理解楞次定律,在很多时候判断力的方向都比右手原则要好用很多。

    好,讲远了。现在我们回到本文内容。假设殷王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纣王,他用磁石做了一扇门,门中存在磁场,如何才能用来阻碍携有金属利器者的进入?

    答案就是铺设导体地板,文中采用铜地板。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身体作为导体,在跨步时会因为电磁感应造成电势差。身体和携带的金属会导电,从而受到向后的拉力。闯入的速度越快,受到的拉力越大。虽然本文的形容依然有些夸张,但是这种力绝对比磁力本身更加强大有效。

    世面上有一种玩具是根据楞次定律原理制作的,部件特别简单,就是一块磁铁和一根金属管。将磁铁放入金属管,磁铁的下落速度会大幅度降低。在这个过程中,金属管本身都是联通的,自成回路,所以楞次定律的作用更为直观。那么在本作当中,利用炮烙柱和一块磁石模拟了这一原理。

    炮烙,是中空的铜柱,这一点在史记中记录得也十分清楚。中间烧火,用以行刑。反过来,他也可以被涉及为磁力升降装置的通道。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非要钻牛角尖,问笔者有什么证据说明古人知晓楞次定律的原理。那我只能重新来和你掰扯秦始皇的宫门和马隆的慈石阵,它到底是为什么能当百兵?

    关于楞次定律的运用,我们还没有用到头。我们可以看到本作当中几乎都没有只用一次的科学原理,简单的工具都是为了在后文拼出一件更复杂,更牛x的装置做铺垫的。

    所以后文是不是一定会有更复杂,更牛x的电磁装置呢?

    当然会的,不但会,而且还将原出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