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六百九十五章老化之秘

第六百九十五章老化之秘



    通过对瓷器气泡的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通常情况下,瓷器釉中的气泡,有大中小之分。

    大气泡的大小,又受到釉层厚度的制约。

    一般来说,整体而言,釉层厚,气泡就大,釉层薄,气泡就小。

    而那些自然死亡的气泡,都是圆形气泡顶部,接近釉面的大气泡。

    因为瓷器釉面开片,被片线穿越而死亡的气泡,则大中小都有。

    然辩证法认为,物质总是处于运动和变化状态之中。

    用矿物质烧制而成的瓷器,也不例外。

    这种运动和变化,又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的影响。

    刚烧造成器的瓷器,釉面的分子结构,处于活跃期。

    分子活动产生的能量,聚集在釉面,会发出一种很刺眼的光。

    我们把这种光称为“贼光”,常听人说某件器物火气太重,这个“火气”,指的就是这种“贼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器变成老器。

    器物釉面活跃的分子逃逸出去,带走了部分能量,使釉面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完成了新的组合。

    这时,由烧造成器时的活跃状态,变为稳定状态,这是内因的作用。

    温柔的阳光照射、如丝轻风的吹拂,人类手指的盘磨等等,使接近釉面的大气泡顶部,逐渐被磨破。

    原来处于真空状态的气泡内部,出现了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漏气”现象。

    空气带着尘埃进入气泡,悬浮在气泡内。

    原来晶亮的气泡,变得浑浊起来。

    那种刺眼的“贼光”,逐步减弱。

    进入雨季,干燥的空气被湿润,体积原本很细微,很轻的尘埃也被润湿。

    悬浮的空气,再也无力承受尘埃的重量,它们坠落到气泡底部沉积下来。

    于是,浑浊的气泡被生活尘埃“染”成黄色、赭红色、灰色或黑褐色。

    这便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这时候,气泡已经完成了死亡的初始阶段。

    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气泡顶部的破口逐步变大,成为一条线、再扩展为十字形,完成了气泡死亡的中级阶段。

    以后,圆形小孔进一步变成大孔,最后成为一个圆形的坑,完成了气泡死亡的全过程。

    在气泡死亡的过程中,刺眼的贼光完全消失,釉面变得温润、柔和。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化”和有了“包浆”。

    观察分析这些古瓷死亡气泡的分布和变化,可以得到一些气泡死亡的基本规律。

    年代越久远,釉中死亡气泡的分布越密集;

    年代越久远,死亡气泡顶部破裂出现“一”字形或“十”字形线条的越多;

    宋代以上的古瓷的死亡气泡,基本上已经破裂为一个圆形坑,坑内还沉积着很多生活垃圾。

    但是这一件,却因为密封的太好,技术也很不错,它的釉层表面,这种破裂的圆形坑并不多。

    有,不多,这正好表示出老化程度,而又没有大面积的破坏这件瓷器的美感。

    要不然,瓷器表面变得坑坑洼洼,那么美的一层春水,不是就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