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唐之潜龙在渊 > 第94章 众卿议事

第94章 众卿议事

   随即,话题转移到了将领们更为关心地山南西道、恒州、东川和西川问题。

    恒州方面,截止到目前,恒州的情况仍然不甚明了。

    在间隔着河东道和京畿道,而史朝义也明显地加强了消息封锁的情况下,要取得与恒州的联系变得异常困难。

    那一带形势复杂,信鸽也不便于传输信息。

    最近一次收到的情报里,只知道杨旭武已成功夺取了恒州、易州、定州等张忠志原有的地盘,而张忠志也已率军急返恒州。

    至于双雄争夺恒州的结果如何,仍然一无所知。

    在元载看来,必须要做好三种打算。

    张忠志胜,杨旭武胜,亦或是双方僵持、二分五个州!

    第一种、第三种情况,其实对大唐的影响基本一致。

    僵持自不用说,就算张忠志能够获胜夺回地盘,实力大损的他,也将无力插手代宗皇帝与史朝义之争。

    最理想的结果自然是杨旭武获胜。

    但即便当真如此,其实也还有需要考虑的问题——杨旭武一旦成为西凉之主,究竟会否生出异心?

    元载说到这里的时候,下意识的看向杨错。

    是他安排的这项任务。

    杨错沉吟了片刻,说道:“我相信,他们能够完成任务的。”

    众人也没说什么。

    山南西道方面,在黄琦的鼎力相助下,张献武目前已全面压制住了严震。

    严震、祝峻虽是名将。但在粮草短缺、兵力匮乏的情况下,即便不再需要承受对方的压力。

    他们也已无法扭转乾坤,最多只能守住最后的一片根基。

    如果借助严震和祝峻肯向唐廷求援,这本可成为唐军介入山南西道和进攻西川的大好机会。

    但问题在于,严震这个人脾气极犟,而且对张家忠诚度很高。

    他根本不愿意给唐军插手的机会。

    如果得不到山南西道的支持,唐军想要从外部攻入山南西道,难度是极大。

    没办法,谁让现在唐廷的威信已经下降了不少。

    任何一个决策和出兵,都要慎之又慎。毕竟历史上,在朝廷国势下降的情况下,却胡乱动武导致威信扫地的事情比比皆是。

    比如东周的周桓王。

    相比起山南西道和恒州,西川和东川的问题要简单得多。

    只要拿下山南西道就可以打通前往东川和西川的道路,再趁势进攻,便可轻易的平定两川之乱。

    反而,有一个麻烦的问题摆在眼前,那就是薛嵩投降的事情。

    在史朝义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薛嵩也表现出了投降朝廷的意思。

    本来朝廷起初是不想接受,而是将他们全部剿灭。但是经过这么漫长的大战,朝廷也感觉到叛军的势力太大,必须得想办法对叛军分化瓦解。

    这最好的对象,当然是薛嵩,薛仁贵的孙子。

    从实际上说,薛嵩仍然是相、卫、洺、邢四州的刺史。

    但从名义上说,他是伪燕朝任命的将领,如果投降是不能再担任四州刺史。否则就会开了恶例,其危害就和当初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诚死后,张位继承节度使是一样的。

    要是朝廷直接接手四州,必然会跟薛嵩闹僵。

    薛嵩的实力强劲,他在四州的影响力极广。

    如果完全翻脸,就算击灭了他,也将会对四州的安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甚至还会严重损及朝廷的名声。

    同时可以预料,史朝义也不会放弃这四州之地。

    他就算无法直接干预,也绝对不会让朝廷顺利得到。一旦叛军细作利用薛嵩的问题来兴风作浪,不敢想像四州会变成什么模样。

    如果能让薛嵩自己主动放弃四州,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但这一办法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次日,期盼已久的恒州信报,经由河东道又转到朔方,通过飞鸽急传至长安。

    信件是由第五琦亲笔所写,里面的内容很具震撼性。

    在第五琦的筹谋下,杨旭武业已成功消灭张忠志,并顺利控制张忠志的五个州,部分地区也正在接掌之中。

    附随这一封信报而来,还有一封杨旭武亲书的请罪疏。

    请罪的缘由在于他未经代宗皇帝准许,就擅自夷灭了张忠志九族。

    不过,这封请罪疏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形式罢了。

    当日杨旭武潜回恒州时,包括代宗皇帝在内的知情人其实就已经预料到这一结果。

    两家的仇恨,早已是不死不休。

    广德元年九月十九日,代宗皇帝率朝中文武,于长安的英魂陵为以李国贞、薛景山和严武为首的数万阵亡将士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

    来自四面八方的百姓赶抵长安参与此次的祭祀,十四万人将英魂陵围得水泄不通。

    连上天也为阵亡将士而黯然神伤,蒙蒙秋雨伴秋风,瑟瑟秋风卷秋雨。

    九月二十三日,代宗皇帝颁下诏书,正式拜杨旭武检校礼部尚书、成德节度使、赵国公,并赐铁券,还赐姓名——李宝臣。

    拜张宝忠为检校兵部尚书、义武节度使,易州、定州观察使。

    拜康日知为检校左仆射、奉诚节度使,赵州刺史、深赵都团练观察使,赐实封食邑二百户。

    这等于是把张忠志原有的地盘一分为三,在最大限度保存实力的同时,又让他们不构成对朝廷新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