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戏梦 > 第 1 部分

第 1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一

    这是一个吉他可以趴着弹二胡站着拉的年代,这个一个概念大于梦想谣言大于坚强的年代,这是一个连月饼都透露古典主义的年代,这是一个造反有理革命光荣的年代,这个年代很好,这个年代很坏,所有纯真的寓言都变成了硕大无比的泡沫在空中飞,张牙舞爪,耀武扬威,可只要轻轻一碰就灰飞烟灭。

    二

    2001年,我22岁,相信理想,热爱音乐,成天骑着无牌单车游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我看老人跳舞,看小孩上学,看妇女买菜,看男人吵架,他们样子大多猥琐表情复杂,微笑起来鲜艳入花,这个城市在他们脸上无比清晰,它让我明白它并不如传说中那样纸醉金迷。

    我讨厌工作,害怕寂寞,两者之间经常找不到平衡,一度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更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可怜,三块钱一份的牛r拉面是我的最爱,再贵一点的饭菜我会很心疼,2001年我很穷,我的女友因此而离开,我曾想告诉天下人我要写本书送给她,说这话时我们还很相爱,站在外滩的边缘我们寻找着传说中的三生石,黄浦江上漂浮着各种生活垃圾,远处的航船发出阵阵低鸣,偶尔也有潮湿的气味迎面吹来,我对她说那是海的味道,她问我海有多深,我说海和我对你的爱一样深,她说她很幸福,愿意和我共度此生,给我生十个小孩。我陶醉在这样的言语中久久不愿醒来,然而一年后她义不容辞地离开了我,理直气壮,并且对我说她已经长大,并不是一年前那个单纯的小孩,她坚决不会再和一个穷光蛋恋爱,因为我们脚下的城市叫上海,在上海讨论理想主义简直扯淡,她的理由充分,所以我无法阻挡她的步伐,我祝福她快乐,谢谢这一年多的相伴。失恋后我经常到外滩走走,看着脏脏的黄浦江,遥想大海的方向,曾经美丽的诺言成为最大的嘲讽,三生石犹如彼岸的花朵,永远只能观望,不可亵渎。

    我的2003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忧愁,如今它已经消失,我很怀念它。

    三

    我姓黄,很多人叫我大黄,那是一条狗的名字,我很喜欢,因为亲切,更因为真实。很多年前我给自己重新起了个名字叫一草,我觉得这个名字很美丽,充满了质感,我希望它能够给我的生活带来故事。

    我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把那个女人忘记,然后决定把那段故事写下来,在我的心中实在没有什么比那更美妙。2003年下半年,那时我就职的公司因效益不好给我们放了一个长假。我不想回江苏老家,就在上海虹口区的寓所里试图写一篇长点的东西,在此之前我差不多写了三年短篇小说,我认为是时候写长篇了,2003年上海的夏天温度创下半个世纪的新高,我躲在家里不出门,空调又舍不得开,就一天到晚用那台破电风扇对着自己猛吹,从白天到黑夜我都沉浸在一种悲伤的回忆之中,然后又激情四s地敲打键盘,我会长时间地为那些文字感慨不已,我知道随着这些文字的出现势必意味着一种生活的彻底告别。

    虽然是写自己的经历,但进展也不顺利,毕竟要考虑到结构和行文等因素,我是一个对文字很苛刻的人,第一天写的文字第二天要反复读,有半点感觉不对的地方都要修改,就这样等全部写好上海已经进入三九,正是一年之内最冷的时节,而我的心情也随之降温,半年的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处于很亢奋的状态,也曾试想这篇小说会感动很多人,可写好后所有的激情都没了,今年二月份我那公司居然又放假了,我还是不想回家,天很冷,生活依然贫穷,一时间我无可自拔地对未来表示了悲观,我告诉自己看不到生活的方向。

    对于这篇小说,我本人无意将之牵强附会为80后文学。现在媒体对80后讨论很多,但还没触及本质,这是所有人的悲哀。过不了多久这阵风就会过去,到时候一切都会偃旗息鼓,什么炒作,什么概念全部灰飞烟灭,剩下的还是小说本身,接受时间及后来人的考验。

    我对这篇小说的质量充满信心,客观而言,现在市面上的青春小说非常多,但绝大多数让人失望,青春小说的主题其实都一样,无非渲染成长,描述爱情,反思青春,这时候重要的就是语言,以及叙述方式,这是评判一部青春小说优劣的重要标准,遗憾的是很多青春小说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小说创作的理解,没有一个定论说小说应该怎样写,不能哪样写。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用一种足够放松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紧张,先做到言语幽默,有趣味,再做到有深度,有内涵。做一个冷静的叙说者,生活可以没有激情,但是文学创作不可以没有激情。

    基本上,在《再见,上海》我做到了这一点。我不能确保你看了这部小说后会泪流满面,那太矫情,但我能够让你看的时候哈哈大笑,然后在心头留下一丝怅然。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我写下了我曾经的感情,在此我无意强调我的故事一定比你精彩,但我足够真诚,我把那段故事还原了下来,并分析了我们的青春和成长,或许会获得你的共鸣。

    现在我换了一份工作,在一家保健品公司做文案策划,这家公司的产品因一句“送礼就送xxx”而变得地球人都知道,每天工作忙的昏天暗地,估计不会再有放长假的机会了。

    《再见,上海》是我的第一步小说,当你读到这篇序言的时候一场交错的时空即将向你开启,这是我精心布置的一个局,它将会给你带来笑容和泪水,这是我期待多时的结果,可不知为何我的心情依然无比平静,或许我的马哲确实学的太好了。

    再见,上海,再见,我们的青春!

    大学里的男女混混们

    公元2000年暑假结束后,我的社会身份是上海一所理工大学的大四毕业生。我强烈意识到再过一年我就得从学校里彻底滚蛋,我就再也不能满脸温情地对你微微笑然后露出洁白的牙齿告诉你我是一特善良的学生。我不可以动辄愤怒地像个诗人用夸张的形体动作表达着我的沧桑我的郁闷我的故作姿态和春秋华年,我也不能一天到晚平和地像个农民一样不愁吃不愁穿不怕人情冷暖盘古变迁。我得离开象牙塔走进社会然后承担起所有潜在的无奈和责任,我将会参加尔虞我诈的大军或许有一天变得比你还要忘恩负义、狗肺狼心。面对这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我感到了莫大的恐惧,于是站在学生边缘上,我一边暗自神伤地怀念着学生年代里所有的风花雪月,一边对茫茫不可知的未来窃窃感伤,犹如一个临产前的女人,孱弱、易怒、敏感万分。

    毕业前一年,学校里的男女混混们是什么样的心态都有:有人渴望一步登天,最好立即能中体育彩票变成资产阶级;有人崇尚不劳而获,幻想可以被哪个富裕的老女人包养起来逗她欢心成为她的小蜜;有人憧憬能够找到一个月薪800元人民币的工作认为那就是他要追求的幸福,也有人想投资800万在南京路上开一家肯德基。有人动不动就绝望,眼角眉梢无比苍凉;也有人躲在c场或者天台上拼命做a,他们说流年逝水应该及时行乐,有人成天大笑、莫名其妙;有人通宵酗酒,然后在酒醉之际以愤怒的姿势去控诉这个社会对他缺少温情的关怀……一切都是无序的、激情的,燃烧的快,熄灭的也快。

    再看看这个城市吧,这个美丽的城市犹如一个正进行着二次发育的女人,她以一种你所无法理解的速度飞速膨胀着:奇形怪状的摩天大楼一夜之间拔地而起,压抑着风压抑着云也压制着城里人的灵魂,黄浦江上继续造着大桥,黄浦江下继续挖着隧道,轨道在延伸,道路在扩建,老房在改造,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建造的石库门敲敲打打之后就变成了“新天地”,苏州河边的老仓库补补缝缝就是顶级画廊……一切的膨胀都让你有点头晕有点目眩有点不知所措。

    而与之一起膨胀的名词还包括:同性恋、肥胖儿童、形形色色的选美大赛、唱rnb的人、先知、波西米亚风格的内k、艾滋病患者、dj或nj、性s扰、步履匆匆的人们交叉而过神情冷漠、站在金茂大厦88层的高度思考幸福是什么……。

    2

    1997年以前我生活在一个名叫扬州的地方。关于扬州,绝大多数人的第一联想就是:那里的盛产美女,对此我只想说那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谬误。关于扬州,我还想交待一下它的地理位置:位于上海的西北方向,距离上海差不多300千米,不如上海繁华却比上海美丽。

    在这里我之所以会莫名其妙说这么多废话只是因为这些年在上海曾有n个白痴天真无邪地问过我:

    “叶辉,扬州是不是上海的一个区啊”?

    1997年以前我一直是个自命不凡的家伙,从小到大都在怀疑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是鲜活的生物之外其它的一切飞禽走兽、花鸟树木都他妈的是虚无的存在。而不管是在教科书上还是在其它媒体里听到某个人在讲什么大道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在放p、在骗人、在造谣生事。我的这种想法或许很奇怪,但绝不可笑,因为在你认为很可笑的同时我早已把你定义为一个愚蠢的人而加以鄙视。1997年前,我的同学都坚持认为我是个疯子,可我并不觉得自己是疯子,我只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并且认定天才肯定是在嘲讽和刁难的环境里茁壮成长的,所以我要说的是,1997年,18岁的我很骄傲,骄傲的莫名其妙,骄傲的无可救药,而骄傲的时候我并不孤独。

    我曾经无比渴望成为一名电影导演,这个纯朴的愿望来自于一部叫《东方不败》的香港武侠电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从一个狭小脏乱的录像馆出来以后着魔似的手脚乱颤激动的要命。我想呐喊我想歌唱我想迎着风飞迎着那漫天大雨到处乱飞,以此表达我的欲罢不能。这部电影构成了我最赤l最纯真的创作欲望,从此以后我立志将从事影视制作作为我人生发展的方向。当然那部电影还导致了另一个结果那就是让我疯狂迷恋上了林青霞,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看到下巴中间有道沟且长相半男不女的姑娘就会心乱不已。

    高二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畅谈自己的理想,我战战兢兢地说渴望成为中国最牛b的导演,最起要码比张艺谋牛b那么一点点,结果当场就引发哄堂大笑,我的那些目光短浅的同学们一个个用看怪物的眼光打量着我然后嘲笑我是一傻帽,我那同样目光短浅的混帐老师也说我为人不踏实,整天就爱不切实际胡思乱想,他貌似善良地劝我还是想想办法考上大学先。我不敢反驳什么,你有理想,他有教鞭,我势单力薄所以我只能逃避只能缄默不言。后来等到高三的时候我的理想变成了作家,当然我没有敢对任何人说,我要是再说我就真是一大傻帽了。

    1997年我高中毕业考到了上海,我想当然地以为这个号称全国最为时尚的城市的大环境可以开放一点,文明一点,自由那么一点点。可是生活了一段日子后,才发现是换汤不换药,人心依然险恶,世道依然狭隘,你要敢说你想从事文艺创作,一样会被别人无情耻笑。

    我不想再被别人耻笑,所以我只能被同化,几年的大学生活充分培养了我如下的习惯:

    a:对该激动的事情无动于衷,对应该无动于衷的事情激动的像杀人。

    b:开口之前必先说一个“c”(大三开始改说上海粗口:册那)。

    c:一句话说完加上“我拷”。

    d:熟练掌握了“傻b”和“郁闷”的应用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大量使用。

    e:不管见到认识不认识的同学,都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用说声“hello,饭吃了吧”,仿佛大家都是文明人。

    f:学会了抽烟、喝酒。热衷的香烟是8块钱一盒的“红双喜”,曾经一度贫穷到只能抽一块五一包的“大前门”的地步,2000年开始只抽四块钱一盒的“中南海”;钟爱的啤酒是“三得利”,非常瞧不起喝“力波”的人。

    g:吃了生平第一顿火锅,从此爱的一塌糊涂,隔三岔五都要到学校附近的“乐满家”火锅城撮一顿;吃了上千顿三块钱一份的蛋炒饭,和校门外那些做打排档生意的安徽人混的倍儿熟。

    h:掌握了不下十种牌技,尤其精通“砸金花”。我和我们寝室的“扬三”,“林滔”并称我们系的 “金花三贱客”,人见害怕,鬼见发愁。

    i:知道了一些衣服品牌,比如“班尼路”和“左丹奴”,初步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穿着搭配技巧,知道原先高中时在运动服下穿皮鞋是一种很傻b的行为。

    j:或光明正大或偷偷摸摸追求过几个女孩,无一例外都失败了,那些心狠手辣的姑娘们一个个以貌取人,忽略了我冲天的才华,把我纯真的感情扼杀在朦胧之中,死的很惨很惨。

    ……

    人最害怕的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现在想想几年大学生活下来改变还真不少,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虚荣的表现,还有一部分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有的时候我会对着镜子抚摸着自己的脸庞试图寻找出高中时期的种种锋芒,可我所能触及的只是越来越茂密的汗毛和鲜亮的青春痘,它们无耻地横亘在我光洁的肌肤之上,搁手万分,犹如我堕落的人证物证。

    而我所真正想表达的只是:所有的这些变化大大超过了我来上海时作为一个乡下孩子所能预见的全部目标。于是,到现在我对我的某种语言或动作依然有一定的陌生感,觉得那很丑陋、很肤浅,其实并不属于我。

    也就是说同化其实只是一种表象,我的内心依然无比守旧。具明显的证明就是我依然坚持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是一个真正的生命体,其他的依然是虚无和假象,由此可见我真是一顽固的人,我听说过上天会保佑吃饱饭的人,却没有听过上天会保佑顽固的人,所以,在2000年以前的三年大学生活中我一直活的比较郁闷,并且不认为在剩下的一年内会有任何改变。这一点可真让人伤心。我一直喜欢把大学生活比喻成花朵,那么我的大学充其量也只是一朵开放失败的红玫瑰。

    这个比喻好,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可以将我一颗敏感受伤的心表露无遗。

    3

    郁闷的人往往火力过剩,需要找个合适的途径发泄发泄,否则弄不好就会整出杀人放火、抢劫越货之类的生猛举动。2000年大行其道的网络世界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发泄平台。上网立即成了最为世俗的时尚,成了全体火力过猛的男女青年的桃花源,也成了我们这帮毕业前无所事事的混混们的精神天堂。天堂就是那个可以给你带来快乐忘掉烦忧的地方;天堂就是那个可以让你尽情实现梦想的地方,即将告别校园的我们都是容易受伤的小孩,所以更愿意把自己置于虚拟的世界久久不愿醒来。网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喜怒哀乐的理由――脆弱的可以从中寻找到坚强,弱小的可以从中寻找到强大,虚伪的可以寻找到真诚,无耻的可以寻找到更无耻的力量。

    以上的排比句所形容的就是2000年网络所给我的所有感想,时隔三年回头去看的时候,居然发现那种感觉竟是那么的青涩懵懂,犹如池塘边的睡莲、理想中的初恋。

    据说每个人都喜欢在网络上扮演另外一种身份,我很想脱俗但我比谁都俗,我在网络上扮演的是一个情感专家,天天和有爱情的人讨论爱情的甜蜜,和没有爱情的人研究爱情的可悲,日子过的非常荒y。2000年六月份我的荒y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的可能――我在上海一家特知名的中文原创作品网站“松树上”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情感论坛,我思考了三天三夜综合了无数种可能最终给这个论坛取名为“寂寞疼痛”。我的用心良苦很快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就冲着这“寂寞”和“疼痛”两名词,祖国各地无数痴男怨女齐聚而来,集体抒发他们内心的“寂寞”,个个“疼痛”的不行。这些痴男怨女们一个个感情丰富、精力旺盛,仿佛没有人为了当时还不便宜的上网费用而忧愁过,在我的论坛上她们整天说着风花雪月的故事,畅想着更加风花雪月的未来,实在浪漫的可以。很快“寂寞”和“疼痛”就成了她们用来标榜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标志,并且为此欲罢不能。

    就如此疼痛了一阵子后,我的论坛在 “松树上”网站声名鹊起。那些痴男怨女们近乎变态的热情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虚荣心。我犹如改革开放后暴发的个体户一样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财富时感到不知所措。最初的几天我是白天上不好课,夜里睡不好觉,逢人就媚笑,遇事就手脚乱颤,一天到晚像个小疯子一样没心没肺的活蹦乱跳,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一个神经病患者别无二样。

    4

    “寂寞疼痛”上的网友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属于那种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宝贝,世纪末的时候这些宝贝们正好发育成熟,于是一个个雄心壮志地开始渴望起一种叫爱情的东西来。关于爱情的比喻很多很多,你可以把他比喻成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也可以比喻成洪水猛兽还可以比喻成隔壁张三不小心放的p,可无论是哪种你都不要太当真,你把爱情太当回事那就是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