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为了打仗的事情,皇帝手下的新派大臣们做了一系列的动作,号召大家为了抗击侵略者们做贡献,并由皇帝带头捐献了很多的银钱,做为军饷之用,归属在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也跟着皇上有样学样,纷纷献上了自己能拿得出来的银子上缴到了皇帝的手里。

    眼看着一群为国为民捐献出了大半心血的大臣们如此的不存私心,智商正处于逐渐开化状态的百姓们也纷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短短几天的时间,很快就筹措到了一百多万两的军饷。

    皇帝看着摆在面前的银子,再想想后宫中依旧过着奢张浪费的日子的慈禧太后,顿顿都要摆上丰盛的几十道菜的豪华日子,以及富得流油的皇室贵戚们不懂得及时收手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贪污的手伸进国库里的换取国库里的银子塞入自己的腰包里,而生活并不富裕的百姓们却能拿出仅有的一点儿银钱,支持打仗帮军队筹措军费,一天一地的鲜明对比,顿时让这位辛苦和守旧派做斗争的皇帝汵然泪下……

    他的心痛苦的似乎有千万根针在扎着他,为什么最应该出力的人不仅不愿意出力,反而是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的老百姓们,对这件事情更为看重?难道过的清减一点儿就会死人吗?

    不论皇帝自己在心里想些什么,是悲伤还是哭泣,是流泪不是痛苦,都已经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目前这种情况之下,齐心协力的把野蛮侵略的倭寇赶出清朝的领土,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打仗的消息一日日的通过报纸传递给所有人知道,同时报纸也在慢慢的透露关于朝堂上的事情给大家知道,比如,皇宫里某些人的生活,高高在上的皇室贵族们过的富足日子,一盘菜只吃一口就倒掉的奢侈生活。

    这个消息在报纸是一经登出,不管有没有得到证实,立刻引起了全天下人们的哄动,尤其是前些日子刚刚把自己半生的心血分一半捐出来用来打仗的百姓们,对这个浪费的人充满了怨恨和憎恶。

    全天下的百姓们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把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留做养老本的钱都拿出来捐给了朝廷充做军费等军队打仗时所需要的开支,大家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要齐心协力为了赶走入侵者做努力。

    天津的渗案至今都深刻的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唇亡齿寒,没有多少知识的百姓们还是能弄明白这个看上去有些粗浅的道理的,就算不为了同胞们报仇,他们也是要为保住自己的性命做一些努力的,捐钱是他们能做的最好最有用的事情了。

    在这个时候,却又传出了不和谐的事情,慈禧太后却被曝出了她奢侈的生活,一件衣服都能让一个四世同堂的家族吃穿一辈子不愁了,更不要提她每顿饭都必须要上几十道菜的丰富菜单了,这样摆明了就是浪费无疑的做法简直就是戳了马蜂窝,惹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纷扰。

    对此颇为愤怒的百姓们在有心人士的刻意挑动之下,情绪顿时变得有些混乱了起来,甚至有人组织了游行示威,很多的百姓们都自发自动的走出了家门,来到街上观看,随后又加入了游行的队伍里,宏大的场面一时吓到了未有准备的皇室贵族们,他们真的没有想到会发生这种宏观的场面。

    百姓不依不饶的围着皇室贵族们居住的地方游行,大声喊着要让慈禧太后减衣缩食,皇室贵族们停止无度的挥霍,把那些钱都捐出来充作军饷,否则,他们就要推翻无为而治的清朝政府。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强大,又正赶上军队在和外国打仗的关键时刻,不说没有兵力可以调用,就算有兵可调用,那些兵士们又岂会真的听他们的话,转而去对付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们,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中走出来的,又都是身为汉人的人,谁会去对付自己的同胞们啊?

    皇帝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儿,从始至终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是坚决要走打败一切侵略入清朝国土的外敌,把那些野心勃勃的土匪们赶出清朝的边疆地区,如果可以的话,他甚至想指挥着千军万马夷平那些让人心烦的跳梁小丑。

    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帝根本就不理慈禧太后以及皇室贵族们的叫嚷,只冷冷地告诉他们,如果有能耐,就去外面跟全天下的老百姓们说去,他这个皇帝可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否则,他也不会连一点儿军饷的钱都拿不出来,国库里应有的库银也不会一年比一年少,直到如今,国库里已经快要空空如也了,再也供应不起皇宫庞大的开支。

    趁着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