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天变 > 第一百七十章 建宁遗事

第一百七十章 建宁遗事

苏西北,安徽北部这一带,作者注)

    仿佛眼中又看见了七八年前的襄阳,一个小女孩牵着一个小男孩在街上走着。

    “炉?和我们家的炉不一样啊!为什么不烧火?下面也没有火塘。”

    “小智,那是垆。”小女孩这时候已经蹲下了身子,在地上拾起了一段残枝写下了垆字。“你看,是不是像我们家的炉子,所以叫垆,一面高起来,那是让酒坛子靠着的,免得被人碰掉下去了,知道了么?”

    “恩!”小男孩不住点头,小女孩笑了。

    我一边在点头,一边也在笑。

    很喜欢这种地方,有很多吃的。

    忽然心虚地朝后看看,后面无人,还算比较安全。

    心中安定,咳定喘匀立刻没有任何犹豫地走了进去。

    不过和襄阳或者很多地方不一样,垆边没有坐着一位年轻女子。

    很多年前,在益州,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女子当垆卖酒,那个女子叫卓文君。几年前,有一个女孩子在潜山上写过这个故事,那个女孩叫黄忻,或者叫黄怡。

    不过在襄阳当垆卖酒的女孩子大多不太受人尊重,被恶霸无赖调笑是很正常的。为此我们同学还讨论过,不过不是专门讨论,通常这种讨论第一句是问昨日老师讲的老子之某句何解?第二句,这你都不知道?第三句:当垆之女说不定都知道。第四句:哪个?第五句:哎,昨日新开在云书家斜对面的那家长得确是美yàn。然后就进入某一个当垆之女子的话题,就比如调戏当垆女子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襄阳的稳定协调和谐发展,经过众青年学子的热烈和翔实的讨论,绝大多数人出于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精神和态度得出结论:襄阳唯一不调戏当垆女子的恶霸叫子睿;唯一不纠缠当垆女子的无赖叫子涉。对此我无可奈何,主要是说不过他们,说快了一定会结巴;动手这恶霸之名又坐定了。子涉对无赖之名倒无所谓,甚而有我是无赖我怕谁的劲头。

    开玩笑归开玩笑,我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垆旁总需有一个漂亮年轻女子。有一次和我的死党——也就子涉子圣那俩玩艺——在一个酒肆前林荫下歇息,看到眼前新开张的酒肆之垆边又站一女子,招徕着客人。便问子圣,此人立刻中止絮絮叨叨,开始盯着前面进入沉思状态,再和他说什么,他就如一张几案完全没有了反应;还得靠子涉来答:谁经常去酒肆啊?还不是有些闲钱的男人?既然大多都是男子去酒肆,那自然要有个女的在外面迎啦!我深以为然。经小半个时辰,歇息完毕,就要离开时,子圣会忽然冒出一句:进去十五个,十四个为男子,是不是因为招待男子,故而为之?

    通常在那个时候我就很想找人给子圣脑袋开个盖,把那一脑袋里杂碎好好梳理一下,洗洗拧干了再扔回去,然后再给他用扫帚把耳朵清一遍。

    安顿下各种心思,进得楼里。看来是天冷怕风,屋门内外挡有两层厚布帘,下坠以横木,屋内窗棂紧闭,只靠几盏油灯照明,有些昏黑。还未适应里面昏暗,立刻有人招呼:里边请,格里面暖和得横(很)。

    问他有没有二楼独处的位置,那人回说楼上早满了,只有一楼还有几张空位。

    看得墙角更y暗处有一个小案,便说就那里了。

    他问我可有一起的客人需要招呼进来,一边走去替我擦拭几案,待得我靠到近处看到我身上衣服,赶紧补了声:军爷辛苦!我摇头道:就我一个,上些本地酒食吧。外面挂的那个扶风醇可是本地美酒?上些来尝尝,咳咳。

    回言:这便送来!不过却没离开,又发言推托不能给我上扶风醇。只道:此酒醇厚,易醉人。近日城内军令下达,但凡军士,不得饮此酒。小的只能上些醪薄酒,还请军爷勿怪见谅,不知可否?

    我也只能由他了,点点头。应该说我很丢襄阳恶霸无赖界的脸,大多时候都显得比较乖。

    饭食倒也没有什么特别,倒是连醪薄酒味道也很淳厚,实为难得,想来此地米粮充足,酿酒之业理当兴盛。

    尤其在这样一个外面街口呼啸着冷风的正午,自己还能在温暖的炉边吃着饭喝着酒,本身就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安静地在一个谁也不认识我的地方吃饭,有时候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不过听到别人的种种议论就不一定了。

    比如今早居然又在谈和我有关之事。

    当然大多数事情又不是我所记得的,甚至不是我曾听闻的。

    本来我没有兴趣注意的,只是在品着热酒的时候偶然听到了一个词:建宁二年。

    我出生的那一年。

    发话人称自己原来是在上阖的,去年才来这里投奔叔叔,他当年年轻的时候,家里有些闲钱,加之上阖秩序整肃,民风淳朴,夜里不归家里也不担心,都说定是在哪里住下了,交给申公照应了。故而喜欢与自己一干好友,日里游山玩水,夜夜饮酒作乐。

    建宁二年之末,有一日夜宿野外一间乡间五斗米教(张鲁的爷爷张陵开始创建五斗米教)的义舍。夜深,他内急出来在草丛中寻一处方便,忽见远处火光趋前,伴随一阵马蹄声急。只见从东边路上来了一辆车直奔上阖城飞也似地去了,那车上有挂灯,看得清楚,早先皇上派人来宣旨等事都用这种车,最令人注意的是他还听得车内有新生婴孩的哭泣之声。

    那日他酒多了,也未觉奇怪。第二日正午酒醒,想起昨日之事,尤以婴孩哭声令其不解。忽听得外面路上有些动静,出来就看见上阖郡的申家两位公子带着郡国si军出发。申侯si军里有自己一个堂兄,便去伯父家一问,据说是说党人太多,好多县令本身就是党人,尤以颖川汝南为甚,皇上便诏令司隶皇亲外戚封地之军皆出,赴此两地平定缉捕党人。

    不过事后听说两位公子都带着自家刚出生的娃娃和夫人一起去了,对外宣扬说是要过年,而且冬月里大公子新得一女,二公子紧急着腊月里又得一子,大过年照风俗所以要出去全家就得都去。街坊就传开了:说司隶里的封地大多都是宦官bi着皇上封的,都算是宦官一派的,宦官和党人又是死对头,诏令如此自然有理。不过申公一族却不是,而且和宦官素来没有什么好交情,所以带着夫人孩子,这队伍行进自然慢了,其实意思就是不想去,能拖就拖。

    酒肆里似乎大家都tg喜欢这个话题,没有人说话只顾听着。只有人偷偷在下面聊着那个送来的婴孩莫非就是……

    不过他话锋一转,说他堂兄回来和他们说到他们那一路近乎游山玩水,即便一路有圣旨催促,但还是大半个月才进汝南。皇上甚至派了宦官监军都没有什么用。也就二公子还会下令说注意留心附近党人活动,不过据说也是抓了真的就放,还向上报说不是;过路什么县衙,查一番文书,勾出几个死囚名字就当党人杀了。大公子简直就差直接说,出来就是散心的了,谁管什么党人。上元节居然还专门停在召陵凭吊了一番当年周时齐桓公在此会盟诸侯之盛事,过完上元节才开拔。两位公子和夫人们还尽喜欢在那阉货面前卿卿我我,撩拨得那宦官没有脾气。

    众人大笑,一阵嘲笑宦官阉货之语,直到有人问道后来呢。

    那人继续说道,堂兄常听得大公子背着那阉货找几个亲随下令抓些地方泼皮无赖,偷盗惯犯充数了事回家。有一日他堂兄和另外几个在草丛里抓着一个邋遢道人,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袖子里鼓鼓囊囊,一搜出来……

    此人此时故nong玄虚,还问道:尔等猜是何物?

    我知道答案,但也同样停下吃饭,只顾竖着耳朵听。

    旁人luàn猜,大多是猜的财物,也有猜扶乩占卦的物事,故nong玄虚之人皆笑道:非也。

    只有他旁边一个人答说是孩子,一直说话的那个人还颇为不满,怒道:刘老六,早和你说过,就不要luàn泄底。那刘老六也怒道:都听了七八十遍,额讲都没问题,要不要我讲。

    他才继续讲道:莫与额抢生意……额堂兄想着这个定是个拐卖男孩的恶贼,便把这邋遢道士当个宝贝般扭送到两位公子处。那个臭道士却一直只说是带自家外甥去投亲。二公子笑道,何有置自家婴孩外甥于袖中者,未想在众目睽睽之下还搜出一封信,那个婴孩却原来是个党人之子。两位公子便有些不知所措,那宦官自然欢喜,便伸手就要拿过信去,要递给他时,两位公子故作传递之际不小心将下款署名之处在火烛上燎去了些。那宦官文墨不多,粗鄙得很,看完也就大概明白这个孩子姓谢,还有一个联姻的党人姓郭,便问下面署名是谁,大公子便说那党人只署了个谢,却未署名。那阉贼便兴高采烈命人去查,结果这里并没有姓谢有名的党人,一个姓郭的,还是因为同情党人获罪的。那阉货有些失望更是生气,硬要他们把道人和孩子一并处死,编个名字便上报了。

    酒肆里人还有人跟着这话头嗟叹。那人却眉飞sè舞继续道:此事可能并非如此。堂兄说抓到道士当夜,二公子屏退众人,只说要好好休息,很多人却听着有二公子夫人啼哭声。

    再一日,就说营中有人放跑了那个道士,孩子也不见了,营里也少了个人,说是火头营雷老大。那天我堂兄说很奇怪,两位公子只顾屏退众人,吵得厉害。那阉货也只能跟着众人一起远远看着两位公子气得面红耳赤在远处吵架。

    “堂兄说猜不出二人吵什么,只是有人看着那阉货的脸sè,就感觉申公一族要有人遭殃。大队回来时就自家小世子不耐颠簸,回来后很快就去了。申公家都是好人,可惜老天不长眼睛。后来过了一年,呈公就被勒令带兵出塞抗击乌桓人,哎……”他叹了口气,其他人也跟着嗟叹一番。

    “堂兄还说,那趟希奇事情多,后来二公子的近身shi卫统领江làng忽然不见了。二公子说是去追捕,不抓回道士,就不让他回来了。结果怎么着?堂兄说现在江làng成为秦侯的父亲了,而秦侯却是建宁一年腊月生日,你们说这里有没有蹊跷?堂兄说当时江làng根本没有娶亲。平日里一直在军营之中,连营门都不出。所以有人就猜秦侯其实就是那个姓谢的党人的孩子。”我猜这个有人就是他自己。

    众人一阵唏嘘惊奇之声,我却一背的冷汗,但我从前面听到的一句话就做了一个特殊的决定:不chā话。

    虽然这有点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但是却必须如此。

    其实很想打断他的话,但是当我听到刘老六这个人已经听了七八十遍,我相信这件事情早就传开了。这酒肆里的人或许只是听个上阖人更详尽的故事罢了。

    连我这个无辜的当事人都听说过一些,在外面还能有我的好么?

    果然到“我”的故事了,不过听到这句话之前,别人的声音先响起来了:“你张望个什么?”

    “还没有说那个传旨的车里的孩子。很多人说他就是现在的越侯。现在不是越侯就在陈仓么,还不得小声点?”那人又停顿了一会儿,旁边人只管叫他合上窗,莫漏了冷风进来。

    “传这话的早了,也多了去,要杀也杀不到你头上。”有人劝慰他。

    “那年葬小世子,我堂兄是看着的。没想到过了几年,坟竟然偷偷被掘了,还是申公自己带人去掘的,还又埋了很多东西进去,看到的人说那都是皇家的东西啊!”此人得意的一顿,说了一句:“那一年,是熹平五年!也就那一年,今上下旨立何皇后!”

    “这一下子流言就传开了,据这家说,当年出去时,看着申公家下人带了三个婴孩出去!据另一家说,回来时就只带着两个孩子了,其中一个还是死婴,也就是说一定有一个孩子被送走了!后来回来后市面传言都说二公子夫人整日以泪洗面,看来葬进去的应该是二公子之亲子。除了现今赵国长公主,还有一个孩子后来就没了音信。”我盘算着,此人从头至尾话都算是别人告诉他的,自己看到的却从不luàn猜,看来也是知道此中厉害,只是憋不住自己的话头。

    “越侯真是何皇后之子?莫非越侯竟是……”这后面说话的人就多了,这个一句,当年何皇后才入宫,无有靠山,定是怕产下皇子公主双胞胎为人记恨,故而命人将男孩送出,只说生了个公主掩饰。那个说,定是申公将大皇子送出,借着那封信的由头让他姓谢,然后报之皇后,让皇后有机会寻个借口收为义子,借个谢氏,让其认祖归宗至申公名下。又有人恍然大悟,怪不得平安风云侯升迁之快,顾往昔布衣,无一能及。竟还有人猜,现在皇上还未立储,是否就是为了等越侯身世大白天下以便立之。

    怕就怕这后面的,通常传的人都不敢着实了,但是周边听的自恃与自己无关,又不是自己说的,猜得甚是起劲,而且活灵活现,仿佛他们亲眼目睹一般。结果那个上阖老乡后面就开始变得越发紧张,只顾叫大家别luàn出声,至少声音别太大。

    我也希望他们赶紧谈完,这种事情越传越可怕。不过听了未必不能让我知道一些事情,那就是当年何皇后可能真的生过一对龙凤胎。那个男婴,为宫闱之中人不容,藉由一个我的本家詹事凭着良心和忠心送了出来,送到父亲这里。而那个刚被挖出来的小孩骸骨,竟就是那个可怜的大皇子,此事不知道皇上知道不知道,按说现在他应该可以知道了,回去需问问父亲。

    在朝内日久,也听说过这些故事:当年一个姓何的屠子,想将自己的漂亮女儿送进宫。虽然屠子之女原本没这种可能,但是那时却可以,只不过需先给宦官送钱。这开销就大了去了,原本钱是肯定不够,没两年攒不出来,忽然有个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借了大量钱给那位何屠子,建宁一年便打通关节送了进去。(注3)建宁一年时节,后宫内正是新天子初立,争权夺利党派倾轧开始的时日。何皇后那时还只是个低等的美人,在内无权无势,外面只有一个屠子老爹和一个叫何进的毫无出息的兄长以及一个叫何苗的小弟。想来我这位义母也真是可怜。无论其他如何,她对我倒真是照顾爱护,对此我也深为感ji。不过理由,我觉得倒不如这干人等说的这么离奇。虽然自己也想不明白,但我不介意。

    案上东西全部吃完,心满意足,想着赶紧回去,看看大伙。虽然今日听到民间种种有些吓人,但也还觉得没什么可怕,反正就是瞎传。待得要离开了,终于发现今天最大的错误在什么地方了。

    我没带钱!

    我记得我的脑袋一下子大了起来,很期望忽然出一件大事情,让大家都离开。然后我陪着小心请这家店主让我赊欠一阵,好回去找钟大人借一些再来还他。

    细想一下其实这也不能怪我,自小我的衣服不是张婶就是银铃做的,她们做得简单,一两日之内就能做好,所以一般连个放钱的地方都没有。从小以来要吃什么要玩什么,都是我伸手要,银铃转手给我买。

    现在也只能期望上天帮我了。

    未想上天还真帮我,虽然没有如我所想,却也差不了太多。

    那时就听得外面远处一阵喧闹,有人远远吵嚷着似乎跑近过来,中间间或伴有马嘶之声,片刻后马蹄声更近。

    酒肆之中不乏好事之人,纷纷开窗观看,酒肆之内也再无怕冷之人,眼看着多数聚到窗口往外张望。

    此时正是结账好时间。虽则店内亮堂了很多,但几乎所有人都围在窗口看外面的究竟。

    于是叫来店家,相当委婉地表示出能不能先赊账,我马上就把钱送来的意思。

    显然一张口他就明白了,这shi应之人便打断了我的话有些不耐烦道:尔等则种额们见得多了,将你个营名写下,三日之内送来,另外留下件抵押,便则先去吧!

    这时倒有好事人转头看向这里,小声嘀咕了几句,我也回过头去,两个中年人,看这衣服就是那种县府之内的刀笔小吏。

    我走过去拜了一下:两位大人,可否借吾些饭资?此番出来急了,未尝带得钱物。待吾回营,即刻送来。

    很奇怪的是,他们看着我的衣服惊疑不定,还问道:这位军士,你这身衣服何来?

    头脑中转过几种说法,最终说是营中兄弟帮我找的,前几日城外厮杀自己衣服破损厉害。

    我这模样已经够显眼的了,再泄lu自己是越侯,还赊账不给钱,别人可不会认为我真的忘带钱了,那脸就算丢到右扶风了。

    终于其中一个小吏迟疑地问道:欠多少钱?

    那厮对这小吏倒是尊敬,禀道:四十钱。

    另一小吏立刻下定决心:那我便先替他出了。

    未及感谢,只听得窗口有人开始喊了:一匹黑马,那胡儿在追!

    仿佛为了印证,小黑的嘶鸣声明白无误地传入耳朵中了。

    稍一拜谢,请他们少待,我这便出了酒肆之门。只见小黑就顺着市集一路跑来!后面还跟着几个人,领头那个模样有些怪,未扎发髻,头发卷曲披散,胡须兜腮,倒似屏风上多画的狻猊一般。见他双手各提一条铁棍,跑的速度也算是飞快,但是还是慢慢被小黑越发甩远了些,只是依然在追赶。

    我笑着,不知道小黑这兔崽子怎么想起来挣脱缰绳过来的,当下也不闪避,站在了路中央,用手招呼小黑。

    窗口立刻有好心人的声音:那军士,你个莫非二瓜了?快闪开啊……啊!

    最后那声啊显然充满了惊讶,因为小黑看见我就在我身边停下身子,绕着我极是亲热地用嘴在我脑袋边领口处luàn蹭。此贼极尽讨好谄媚之能事,倒把我呵得有些痒。这日小黑没有辔头,难得轻松一身,我也没处拉扯它,只能拍着马脖子,问询着它怎么想起来找我。

    它自然无法回答,但是还是尽力了——更亲热地luàn叼我的袖子衣服。不时嘶鸣一阵,似乎还要品评一番我的穿着品位。

    那个怒发虬髯大汉在我眼前停住,垂下两条铁棍,喘了两口气便问道:此马是你的?

    我却想到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此马一路可有踏着百姓?

    那壮汉道:未有,百姓都吃着饭呢,路上没人!

    我心下安定,才回答道:这正是敝人坐骑。

    那壮汉似乎打量了我一番,又仔细辨认了一番,思索了一番:你是哪位?怎穿着老姚的衣服?

    我不知道谁是老姚,除了能知道他很高,但我想他知道,不过又想到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能否先劳烦这位兄台借我四十钱?

    这汉子真实诚,还真个放下双手棍子,杵在地上,看得出来很是沉重。眼睛朝天,一边继续喘定气,一边手伸入在怀中翻着。紧跟着后面跟着的几个人气喘吁吁跑到,他还问道:哥几个,可有带钱?借于前面介位兄弟些,介他的马,他帮拉住了。

    那几个就差些了,不过虽然弯着腰喘着气,倒也各自去怀里探寻,还真帮我凑了四十个。

    我赶忙谢个不停,转身就进酒肆把钱还给了那小吏,然后赶紧出来。

    那憨直汉子看我空手出来,竟有些不满,cào上本地话就开始问了:额还道你要买陈仓醇送额,现在军令紧,额不敢去买,还指望你……唉,白给你个小凑钱了,别忘了还额们兄弟钱。还有,你是谁?老姚衣服你哪nong来的?

    赶紧拉着他远离这酒肆,小黑乖巧得很,一路跟着我,还不时叼我衣服一下。

    那壮汉领着兄弟跟着我走到市中。四下几十步内无人,也躲过酒肆窗口,才小声报道:敝人谢智。不知这位兄台如何称呼?

    他呵呵笑道:额叫车儿,您介兄台名字好嗟,和那个叫甚……平安风云侯同名儿。

    对此,某人稍有些尴尬地说道:这位兄台莫取笑,我就是那个平安风云侯……

    注1:作者诚挚地认为,上面一段有明显的抄袭莎士比亚先生之《哈姆雷特》中独白部分的嫌疑。

    注2:作者不提倡早恋,这是当时特定的情况,何况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古人比现在确实早熟很多。不是我故意破坏大家阅读连贯性,但是越想越觉得危险,还是需要特别注明一下,避免天变被和谐(嘿嘿)。将来你们可以告诉你们的孩子们,早些教育并培养他们自立能力,至少这点很必要。咱们在汉代的老祖宗,不少男子一生很短,而且尚未娶妻,便在服兵役徭役中死去;而女子十五岁前就必须得出嫁,否则那五倍的算赋可是能让一个中产破产的。一般一场大的战luàn过后,青壮男子大幅减少,必然常有很小的男孩就娶亲了的故事,而本书的这个时代正是这样一个背景。作者思前想后,翻来覆去,迫不得已注道。

    注3:原本何氏入宫在建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