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中国通史 > 13
    姻状况,也保留了更多的殷商和东夷的习惯。

    燕、齐、鲁、宋等国都有祭社的风俗习惯,尤其是燕、齐、宋为最盛行。鲁秉周礼,鲁庄公要到齐国观社和“矢鱼”,遭到鲁国一些大臣的反对。因为这祭社和“矢鱼”的活动,都是有关男nv青年幽会的事情,鲁国已经不大实行了,而齐国却仍然还保留着这种殷商或东夷的风习。

    齐国男nv恋ai和婚姻关系也颇为自由。由于盛行“男从f居”的婚制,所以nv儿往往不出嫁,而是男来nv家生活。后世所谓“赘婿”,也就是这样发展来的。到春秋时,齐国的婚姻关系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群婚的因素。齐襄公的已出嫁于鲁桓公,但是襄公仍与她幽会。春秋时期,东方诸侯国男nv关系都相当紊乱,但是象襄公这样的行为倒是绝无仅有的。

    襄公在位十二年,为公孙无知所害。襄公死后,国内贵族高氏和国氏拥护在莒的公小白回国。另一派贵族则拥护在鲁国的公纠。两方经过战斗,公小白先回国就位。他就是著名的霸业开创者齐桓公。从他以后,齐国也兴盛起来,成为强国。

    齐桓公的霸业周室东迁后,王室衰微。当时,北方的戎狄,越过太行山向东侵扰,从东北兴起的山戎也乘机扰乱燕齐边境。南方江汉流域的楚国也骎骎北上,在华夏诸侯看来,它也是蛮夷之一。在这样形势之下,原各国岌岌可危。齐自太公时,始封于营丘,不久迁于薄姑(今山东博兴)。公元前90年,齐灭纪,接着又灭谭(今山东谭城)、灭莱(今山东h县),它更向渤海以东发展。齐的国势不断趋向强大。这时鲁国常常受到齐的压迫而衰微下去。(公元前8年齐桓公五年),齐伐鲁,鲁败,迫献地以和。鲁曹刿力争,齐才不得不归还从鲁国夺去的地方。从此齐威震诸侯,桓公始霸。

    公元前3年,从东北方向侵入的山戎攻伐燕国。燕国这时始见于春秋。它求救于齐。桓公救燕,经孤竹而伐山戎。齐桓公打败了山戎之后,便把孤竹也灭掉了。这时齐国的势力向北也有发展。前年,北方的狄人已经越过太行山,b近h河以北,于是侵卫(今河南淇县),侵邢(今河北邢台县),严重地威胁周王室和原各国的安全。管仲因此对齐桓公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酖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齐桓公称霸所遵循的政治路线,后人总结为管仲这段话,就是“尊王攘夷”的理论根据,这在当时起了团结华夏诸侯的作用。齐桓公时,江南还有徐楚和一些民族部落,它们都为周王室承认为诸侯,但是它们时叛时f,而被华夏诸侯认为是蛮夷之邦,因此当时齐桓公称霸,除了北抗戎狄以外,还要抵抗楚国。这时楚国的力量强大,陈、蔡、郑、宋等国无不受其威胁。因此齐要称霸,必须付出大力去对付楚国。

    公元前5年,齐桓公以蔡亲楚,讨代蔡园,邀集诸侯在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会师,向楚国问罪,问楚国为什么“包茅不入”(包茅是祭天用的茅c),以致“王祭不供(祭品不齐全)”。又责问其国,周昭王“南征不复”的原因何在。楚使屈完承认“贡之不入”确是楚的错误,至于昭王南征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楚的态度虽相当强y,但齐能会诸侯伐楚,向楚《左传》,闵公元年。

    问罪,迫楚在召陵结盟,这是齐霸业的一个高峰。

    公元前5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东)邀集诸侯会盟。周王派宰孔来参加,赐给桓公“彤弓矢、大路”,这实际上是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使他获得了“专征伐”的权利。自此开始了“礼乐征代自诸侯出”的局面。原来,在以前所谓“天下有道”的情况下,本应该由天来召集盟会,发布作战命令的,现在却由诸侯代替了。在戎狄j侵、诸侯相互攻代的形势下,有一个霸主出现,相对稳定了当时的局面,这是齐桓公的功劳。齐的内乱与鞍之战公元前43年,齐桓公死。诸之间为了争夺君位而发生不断的斗争,齐国便衰了。齐桓公的夫人有王姬、徐姬和蔡姬三人,都未生。另有“如夫人”者人,长卫姬生无诡,少卫姬生惠公元,郑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华生公雍。春秋时期贵族流行多q妾制,甚至姊二人同嫁一人,而嫡庶未分,诸之间为君位继承不断发生斗争。桓公生前曾经委托宋襄公为公昭的保护人,并已预立为太。但齐桓公又宠卫姬,答应了立她的儿无诡为太。桓公病,五公树党争立。桓公卒,遂相攻杀。易牙、竖乃立公无诡为君,太昭奔宋。宋襄公兴师伐齐。齐人恐,杀公无诡,迎立太昭,是为孝公。后来开方杀孝公,立昭公潘。昭公卒,弟商人杀太自立,是为懿公。懿公为其仆丙戌与御潘职所杀害。于是少卫姬的儿元立,是为惠公。自公元前43年到前08年,齐国五争立。接着齐国又发生贵族之间的争权斗争。

    惠公时期(公元前08—599年),狄人的长狄鄋瞒部来侵。齐、鲁、卫等国共起抗击。晋获其首领焚如,齐王成父获荣如,杀之,埋其于北门。长狄鄋瞒部由是遂亡。

    惠公时,崔杼有宠。惠公卒后,国、高两大贵族、怕他势大专政,共起逐之。崔氏奔卫。顷公(公元前598—前582年)即位,很想重振齐国。这时,晋使郤克来齐。他的脚跛,一拐一拐地来到齐国朝廷上。齐顷公的母亲、夫人、妃都在帷后偷看,不觉笑出声来。郤克引以为耻。他在回国以后,要求晋厉公出兵为他雪耻,厉公不许。公元前589年,齐伐鲁卫,鲁卫大夫都到晋国请援,都住在郤克那里。晋于是决定救鲁卫伐齐,开战于靡笄山下(在今济南)。这就是有名的鞍之战。齐顷公亲自指挥,他的手下逢丑父作战很忠勇。晋方郤克被箭s伤,血流到履,仍不停地打鼓,晋军士气大振。晋将军韩厥紧追齐顷公。逢丑父与顷公在车上换了位置,顷公下车逃归。逢丑父被晋俘虏。齐献上宝器,请休战。晋郤克不许,坚持一定要齐顷公的母亲肖同叔为质,并迫使齐国“尽东其亩”,把田间道路改为东西方向,以便于晋队向东开进。齐据理力争,不肯答应,晋最后只好让步。这次鞍之战,齐虽被晋打败,但顷公振兴政治,散积聚以振民,得到国人的拥护。公元前58年,灵公即位。晋栾书弑其君厉公。公元前572年晋悼公伐齐,齐师败。灵公走入临菑,城守不敢出。公元前572年,崔杼立庄公,并杀死了高厚而“取其室”,夺取了高厚的财产、族人和奴隶。从此齐国又陷入了内乱之。

    崔杼娶棠公的遗孀为q。庄公见了,又迷上了她,和她通j。庄公把崔杼的小帽赐给手下人。崔杼见了,大为愤怒,企图与晋合谋袭齐。他利用庄公的一个宦者贾举,寻找机会,袭击庄公。公元前548年五月,崔杼称病不朝。庄公得信,立刻去找崔杼q棠氏。崔q引诱庄公先行入室内,庄公yu入而门已被关住。崔杼的徒兵从内杀出。庄公进出不得,登上高台,大声叫喊,请崔杼和解,不许。庄公请自杀于庙,不许。庄公狼狈而逃,正爬到墙上时,被sg,掉下来为崔氏之徒杀死。

    庄公被杀,齐太史在史册上大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很生气,把太史杀了。太史之弟仍旧写上去。崔杼又把他杀了。少弟又写,崔杼无可奈何,只好听他去。史官秉笔直书,不畏强暴的精神,是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景公在位(公元前547—前490年)

    时间最长。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二相恐国人不f,强使国人结盟,曰“不拥护崔庆者死!”独晏婴不肯结盟,仰天长叹。庆封要杀晏婴,崔杼说“是忠臣也,不可杀!”因为晏婴是齐国大族,崔杼还是有顾虑的。

    在崔、庆捣乱了齐的国政的同时,他们的家族也发生了内乱。

    崔杼生成和疆,其母早死。崔杼又娶东郭nv(即原来棠公之q)为q,生明。东郭nv使前夫棠公的儿无咎和自己的弟弟东郭偃管理家政。成因残疾不立,无咎和偃乃立明为嗣。成要求崔的宗邑为退休之所,崔杼同意了,而无咎和偃不同意。成、疆求援于庆封。庆封假心假意地支援成、疆,成、疆便杀死了无咎和偃。庆封乘机尽灭崔氏。

    庆封暴n,嗜酒好猎,跟崔杼一样。他将大权j给儿庆舍代理,而自己则到菜地田猎。栾、高、陈、鲍四家趁机攻庆氏。庆封逃奔吴国。这时吴楚正在战争。吴封庆封于朱方(今江苏镇江),让他看守吴的门户。

    在齐国长期的权力斗争,贵族的地位不断增强,国君的地位不断削弱,而在贵族内部也不断有不同地位的升降。田氏家族是最后胜利者。公元前489年,田乞杀害了齐君荼。公元前48年,田常杀害了齐简公。从公元前480年起,史称“政由田氏”。公元前38年,田常曾孙田和公开取代了吕氏家族的政权,迁齐康公于海滨。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卒,吕氏在齐国的历史也就完全终结。田氏取代了吕氏的政权地位,但仍保留了“齐”的国名,史家称为“田齐”。

    第三节田齐“陈氏始大”及其代齐陈完,字敬仲,原来是陈厉公的儿。据说,他一生下来,就使人们预感到他将来是一个非凡的人物。这时,周太史过陈,陈厉公让他占卜。他说“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孙。若在异国,必姜姓。陈衰,此其昌乎!”这番预言,后来完全征验。他的孙田和后来就篡夺了齐国,由姓姜的齐国,一变而为姓田(陈)的齐国。与三家分晋一样,就这样悄悄地发生了由上而下的政权转移。

    陈厉公后,庄公、宣公相继即位。宣公有嬖姬生款,yu立为继承人,乃杀太御寇。御寇与完相ai,完恐被牵连逃奔齐国。这正是齐桓公即位后的第十四年(公元前72年)。陈完到齐之后,桓公和贵族懿仲等都很欢迎他。桓公要他为卿,他再三推辞,只做了一个“工正”的官,完的始祖虞阏父曾经做过周的陶正,陈完所作“工正”,大概也是与陶正一样的x质。懿仲又把他的nv儿给陈完为q。这样,陈氏这个异国贵族便在齐国扎下根来,数代之后就已成了盘根错节不可动摇的大族。陈完到齐后,改称田氏,因而陈和田往往通用,而“田”是更为正式的称呼。

    齐庄公时,崔庆作乱。接着,栾、高又发生夺田兼室的斗争。田桓竭尽挑拨的能事。栾施、高彊投奔于鲁。田鲍两家瓜分了栾、高的“室”(财产和奴隶)。晏对田桓说“必致诸公”,就是要田鲍把栾高的财产和奴隶送归公家。桓接受了晏婴的意见,同时“凡公,公孙之无禄者,s分之邑。国之贫均孤寡者,s与之粟”。他就这样争取国人的。《左传》昭公十一年说“陈氏始大”。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田桓与所有有政治野心的贵族一样,他拉拢那些失势的贫困的贵族,以加强自己的政治力量。齐景公年(公元前539年),晏婴到晋国去,与晋叔向谈到齐的情形,说“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平?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yu无获民,将焉避之。”陈氏的“获民”决非一朝。这里所说的陈氏,就是陈垣而非陈成田常。《韩非·外储说右上》把此事指陈成(田常)是错误的。田常与简公同时,而不是与景公同时。陈垣与陈成都曾经有“厚施于民”的事情,不必只限于陈成一人。陈氏的这种做法,究竟发生什么结果或影响呢?郭沫若认为齐国的田氏,鲁国的季氏,都有这种类似的做法,因而终于“获民”,夺取了政权。

    晏婴在齐国贵族斗争,可以说是立派。他对于田氏的野心早已有所觉察,但是他充满绝望的情绪。《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与齐景公坐于路寝。景公忽然感慨地说“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晏婴说“公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内容和他与叔向的谈话差不多。晏婴接着又说“唯礼可以己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按礼制,大夫是不应收公利的,而现在恰恰相反,陈氏“厚施于民”实际就是收公利。

    齐景公一死,国内又发生君位的争夺。这给田氏夺取姜氏政权的机会。

    国惠和高昭尊照景公的嘱托,立公荼为太。但这时公荼年龄尚y。《左传》,昭公三年。

    有一次,景公逗荼玩耍,自己在地上当牛,让荼骑着,一不小心碰在门坎上,把牙齿都跌坏了。

    在公荼即位的问题上,国惠和高昭是贵族的守旧派,他们都是拥护荼的。而另有一部分贵族却反对他,因为他即位,却使公们失掉了即位的机会。公元前489年,荼才即位,田乞与鲍牧就发动了政变,他们带着武器去进攻景公之宫。国高派兵来救,已经来不及了,田、鲍等占了上风,高昭被杀死,国惠逃到国外。田乞便悄悄地把从鲁国回来避难的公y生藏在自己家里,这连跟他同伙的鲍牧也不知道。一天,他邀集诸大夫在家宴会。正饮酒时,他从内室拿出一个布囊,当着诸大夫的面打了开来。诸大夫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囊就是公y生。田乞对着大家说“此乃齐君矣!”大家都默不作声,然后都伏到地上,表示拥护。田乞又说“吾与鲍牧谋共立y生也。”鲍牧失声说“大夫忘景公之命乎?”诸大夫有些反悔,y生便顿首说“可则立之,不可则已”。鲍牧看情形会对己不利,又改口说“皆景公之,何为不可。”大家都同意了,遂立y生于田乞家,是为悼公。田乞做了相,专齐之政。田乞卒,常代田乞立,是为田成。不久,鲍牧杀害了悼公。齐人共立掉公壬,是为简公。立四年,公元前48年,田常弑简公。虽然史官照样在史册上大书“陈恒(田常)弑其君”,但是史官的舆论已经没人听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前38年,田和也列为诸侯,从此进入了战国时期。

    田齐的盛衰田和死后,桓公午、威王因齐、宣王辟彊相继立。威王(公元前358—前320年)重视人材,重视吏治,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取得对魏的重大胜利。宣王(公元前39—30年)大开稷下讲学之风,伐燕之役取得了大胜。威王、宣王时期,可说是田齐的兴盛时期。此后,湣王地(公元前300—前284年)继立,齐的国势趋向衰落。

    威王初即位的年间,他委政于卿大夫,三晋鲁卫先后来伐,国内也得不到治理。可能是在了解不少情况之后,分别召见即墨和阿的大夫。他对即墨大夫说“自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闢,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威王奖即墨大夫以万家之封,而烹欺世盗名阿大夫及王左右称誉阿大夫的人。于是发兵,西击赵魏,收回已失的国土。威王的这些措施,说明他深明吏治的关键,防务之重要及官场的积弊。史称他这些措施,使“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各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威王曾与魏惠王共同田猎。魏王问“王亦有宝乎?”威王说“无有。”魏王说“我们的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你们这样的大国能无宝吗?”威王说“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威王的这番话,表示了对人才的极端重视。相形之下,威王要比魏王的眼光高得多。这就难怪魏王会立刻感到不好意思。威王说到的四个人,其有三个是守边之臣,一个是执法之臣。威王身边还有更重要的人才,他在这里没有说,这就是驺忌、田忌和孙膑。驺忌是相,田忌是将,孙膑是军师。

    驺忌曾劝导威王广开言路。他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f左右莫不s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威王接受了他的意见,“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据说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后来进谏的人逐渐减少。一年之后,大家觉得“虽yu言,无可进者”。邻邦燕、赵、韩、魏也受到威王这一措施的影响,而“皆朝于齐”。史籍所记,或不免夸大。但威王能接受驺忌的建议而广开言路,确切是齐国政治生活的大事。

    田忌、孙膑为威王主持军事,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他们取得胜利的两次重要的战役。公元前354年,赵攻卫。韩救卫伐赵。魏也率宋卫联军包围赵的邯郸。公元前353年,赵求援于齐。田忌、孙膑率军进攻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孙膑采用避实击虚的策略以解赵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齐大败魏军。前342年,魏向韩进攻,韩又求援于齐。齐威王接受孙膑的建议,表示救韩,而又迟不出兵。直到次年,韩魏打得正紧张时,齐才出兵。孙膑故意装做软弱的样,引诱魏军。到了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当魏军进入山谷时,正是夜里,齐的伏兵突起,万弩俱发,魏军大乱。魏太申被俘,魏将庞涓自杀。齐获大胜。魏在战国前期,本是最活跃的国家。经过这两次军事上的失败,国势不免有所削弱。公元前334年,威王和魏惠王会于徐州以相王,就是彼此互相承认对方是王,这是齐魏间势均力敌的具表现。

    宣王也很重视人才,但与威王有所不同,是突出地表现在“养士”的活动上。他在稷下接待学人、说客。如淳于髠、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稷下学士最盛时有数万人之多。近人称这些人是稷下学派,实际上包括多种学派的学者,具情况已不可详知。宣王的这种活动,不应单纯地理解为有利于学术上的争鸣,更重要的还应该是他企图在这里吸收一些政治上的营养。《孟》书记载了宣王与孟的不少问答,反映了宣王还是一个习惯于思索一些政治问题的人,其也包含一些原则x的东西。

    在对外的军事活动上,宣王伐燕是一件大事。公元前34年,燕王哙要把君位让给大臣之,因而引起内乱。齐乘机进攻燕国,短期内,占领了燕国很多地方。齐宣王征询孟的意见说“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他得意的心情,溢于言表。但齐对于燕地的占领并不能巩固下去,在燕人的反抗下,齐军不得不退出燕国,而齐军的入侵却同燕人结下了仇恨。

    公元前288年,已是齐湣王在位的时候,秦昭王自称西帝,同时尊齐湣王为东帝。当时的游说家鼓动齐湣王攻宋,并且劝他取消东帝称号。湣王同意取消帝号,而不久秦也把帝号取消了。这时,燕国苏秦在赵齐活动。他担心如果齐赵联合,会对燕不利,因此,他的活动主要在拆散齐赵联合,使其有利于燕。公元前28年,齐湣王终于灭亡了宋。从而引起五国的联合攻齐。以下,见《战国策·齐一》。

    《孟·梁惠王下》。

    公元前285年,以秦为首,联合赵国伐齐。次年,韩魏燕也参加了对齐的战争。但是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对齐作战,并不用力。只有燕国,要报仇的机会到了,它的军队最出力气。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长驱直入,攻入临淄,而后又分头占领齐国绝大部分土地。这时,楚国也派淖齿率军前来参战。齐湣王逃到莒国,被淖齿所杀,齐国j乎将要灭亡。幸而田单联合族人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起事,他觉得田氏灭亡,他们也难独存,于是奋勇作战,反抗燕军,才逐渐收复了失地。田齐虽然未亡,但是从此它也一蹶不振了。燕齐之间的大规模的战争,无论谁胜谁败,都消耗兵力财力,都有利秦国国势的相对增长。

    田齐的灭亡湣王既死,其法章隐姓名,在莒为太史敫庸作。太史氏nv奇其状貌,以为非常人,经常以衣食周济他。淖齿的军队离莒后,莒人及齐国亡臣,相聚求湣王之,得到法章,因立为王,是为襄王(公元前283—前25年)。襄王立太史氏nv为王后,称君王后。襄王亲自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灾难和收复失地的斗争,但他对于这些都没有什么作为。他在位十年卒,建立(公元前24—前22年)。齐王建十年,君王后卒。更二十八年而齐亡。

    史称“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奉。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相传,齐王建将入朝于秦,即墨大夫进谏说“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矣。鄢郢大夫不yu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夫舍南面之称制,乃西面而事秦,为大王不取也。”2这里所说,未必完全符合当时情况,但当时无论在齐或三晋楚之臣之间都有反秦的力量,这当是事实。齐王建看不到这些力量,听不进即墨大夫的话。同时,秦派人诱齐王建,说可与以五百里之地。齐王建却听信了这话,决定入秦。秦把他安置在其地的松柏之间,饥饿而死。这是国之最后一个亡国君王的下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2《战国策·齐》。

    第四章陈、杞、宋陈、杞、宋,是周初异姓诸侯的封国。他们是以古帝王后裔的身份受封的。这是“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的现,也是扩张政治影响的措施。《史记·陈杞世家》说“周武王时侯伯尚千余人。”象这样多的人,后世可考者已没有j个。而周初封建的过程,可能也包含有某种程度的过程。

    第一节陈、杞陈的建国及其灭亡武王克殷,找到了虞舜的后裔妫满,封之于陈(今河南淮y),是为胡公。妫是他的姓。相传,舜居于妫水转湾的地方。因此以妫为姓。妫水,在今山西永居,《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陈的祖先虞阏父的事迹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f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nv大姬配胡公。”陈既为舜后,可能有陶器工艺的传统。解放前,考古学者认为印纹y陶就是江淮流域的化,而在丰镐地区也同样有印纹y陶的发现,这或者就是由陈带去的陶器工艺。这还是一种推测,尚待考古学的进一步证明。

    古代在江淮以北,今河南山东之间,以及苏北沿海,曾经散布着许多不同的古老的氏族部落,如颛顼之族、偃嬴之族、淮夷之族,以及尧舜禹夏商的后人。陈的北方邻近有夏后的杞,商后的宋,西南有徐楚等。周统治者把亡国之余的人民分封于这个区域,是有它的政治意义的。在陈的西北面还有一个姬姓的郑国,它是西周末由关迁徙过来的,居于今河南新郑。在春秋时期,陈蔡遭遇和命运j乎相同,它们都不断受到郑的侵扰,而最后都为楚所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产在伐陈后向晋“献捷”的时候,历叙陈郑之间的关系,实际就是郑对陈的侵略和g涉的过程。晋责问郑何故“侵小”。产也自认不讳,却反问晋国,如不“侵小”,你晋国如何能成为强国。

    春秋时期,陈蔡邻近,互通婚姻。陈桓公(公元前749—前707年)的母亲就是蔡国的nv儿。他本人是蔡的外甥。陈桓公时,公佗五父就是亲郑派。他曾经向陈桓公劝谏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这是公元前77年的事。当时,郑提出与陈友好的表示,而桓公不许。公佗五父因此对桓公说了这番话。陈桓公说“宋卫实难,郑何能为?”则桓公是亲蔡派,他以“宋卫实难”拒绝了陈佗五父的劝谏。桓公一死,陈佗乘国人暴乱之际即位,是为厉公。据说厉公本来也是蔡出。他即位后,常常到蔡国去,竟为蔡人所杀。桓公的儿跃继立,五月而卒。其弟林继位,是为庄公。庄公在位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为宣公。陈国的这段历史,反映了它内政的不稳定。而产在对晋献捷时所说“我又与蔡人奉戴厉公,至于庄(公)、宣(公),皆我(郑)之自立”,也可见陈国的政局实际上是在郑国的c持之。不久,这一局面发生了变化。楚自武王即位后,已开始强大,而郑却《史记·陈杞世家》以陈佗五父为两人,今据《左传》改正。又《史记》于厉公外,另有利公,厉利音同,利公当是厉公之误。

    衰。陈的内政外j也不能不受晋楚的影响。这时,陈蔡郑宋等小国只有采取谁强就f谁的办法,摇摆于晋楚之间。

    陈宣公时,杀太御寇而立嬖姬之款,因而国内又发生混乱。陈公完投奔齐国,自称田氏。这时正当齐桓公称霸。完受到桓公的礼遇,做了“工正”。工正与虞阏父之为周陶正相似。春秋晚期田氏在齐国得势,后来终于取代了姜齐的政权。

    齐桓公时,陈蔡亲楚。桓公伐蔡侵楚,给召陵之盟。在回师时,陈大夫辕涛涂害怕齐师过陈扰乱,故意劝导桓公从“东道”去伐淮夷。由于路途险恶,齐师怨之。桓公于是执陈辕涛涂。这可见陈当时是亲楚的。

    晋公称霸时,陈在对外关系上摇摆于晋楚之间。由于陈在地理上更邻近于楚,这就更多地加重了亲楚的倾向。后来,吴强起来,陈又摇摆于吴楚之间,而仍以受楚的影响为大。

    公元前598年,陈灵公与其大夫孔宁、仪行父y于夏姬,陈灵公为夏姬之夏征舒所杀,陈国内乱。楚庄王乘机伐陈,杀了征舒,以陈为县,而占有它。由齐出使回来的申叔对庄王劝谏,这才使陈得复国,并迎陈灵公太午于晋,立为陈君,是为成公。陈成公之立,郑也可能从旁出了力。晋国作为原的霸主,也不得不对陈表示保护。

    公元前58年,陈背楚盟。第二年,楚共王借此代陈。是年,成公死,哀公弱立。楚以陈丧罢师。哀公三年(公元前5年)楚再围陈未免。公元前534年,陈内部发生争乱,哀公自尽而死,司徒招立留为君。楚灵王听到陈内乱的消息,使公弃疾伐陈。陈君留奔郑。楚灭陈,使弃疾为陈公。公元前529年,弃疾杀灵王而代之,是为平王。平王初立,yu缓和楚与诸侯间的关系,于是立陈故太师之吴为陈侯,是为惠公。陈亡至惠公立“空纪五岁”。惠公为了继续哀公,仍上溯五年,以哀公死之次年(公元前533年)为元年。

    公元前505年,陈惠公卒,怀公即位。这时,吴已开始强大起来。吴破楚,召陈怀公。怀公召集国人征求意见。他说“yu与楚者右,yu与吴者左”。怀公本有意灭吴,因国人反对,只好假托有病未到吴国去。过了四年,吴复召怀公,怀公惧,终于朝吴。吴因其前不往,留怀公,死于吴。陈立怀公之越为湣公。公元前49年,吴王夫差伐陈,取三邑。公元前489年,吴复伐陈。陈告急于楚。楚昭王来救,吴师罢兵去。公元前48年,楚伐陈。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杀陈湣公。陈亡。

    杞的迁国及其灭亡杞,是夏禹的后裔,是从商至周还保留下来的小国。甲骨有“杞”

    字,作为地名,与商(今河南商丘)相距不远。还有一p卜辞,称“杞侯”。杞于夏灭之后,似仍然是殷商的诸侯。《史记·陈杞世家》说夏禹之后“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杞地,在今山东省诸城、安丘一带。西周时期有两个杞,河南的杞和山东的杞。山东之杞是杞之老家。《史记·陈杞世家》说东楼公生西楼公,西楼公生题公,题公生谋娶公。谋娶公当周厉王《左传·哀公元年》。

    时。谋娶公生武公。

    东楼公、西楼公之名,与牟娄一名有关。

    牟娄始见于《左传》隐公四年经“莒人伐杞,取牟娄”。依此则牟娄是杞的一个地方。以今地求之,在诸城西南四十里。《诸城县志》定牟娄为二地,谓县西南有牟山,地名牟乡同时另有娄乡。其实,二地都是“牟娄”所分出。《陈杞世家》说“东楼公生西楼公”,楼即娄之别写。与其说东楼公生西楼公,倒不如说它分化为二族,一名东楼公,一名西楼公,似更符合历史事实。

    关于杞的历史,《左传》还有一点关于它的“迁国”情形的记载,可供考索。《左传》隐公四年经,杜注云桓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之,迁都淳于。僖十四年,又迁缘陵。

    襄二十年,晋人城杞之淳于,又迁都于淳于。

    淳于也是山东境内自古保留下来的小国。淳于的合音为州,故史书亦作州(今山东安丘)。大概殷周之际。杞自河南迁回故地,与山东诸城的杞合并为一。这时,它已相当强盛,所以它把邻近的淳于灭掉了。淳于,史称姜姓,而杞是姒姓,所以这是一件有关不同氏姓之间的斗争,时为公元前70年。

    公元前4年,杞又自淳于迁于缘陵(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十余里)。《左传》于是年说“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按去年《传》云“淮夷病杞”,杞此次迁国似是因为遭到淮夷(徐莒等国)的侵扰。王献唐认为,淮夷距杞太远,可能淮夷当为潍夷,因为它正在潍水流域上。缘陵(昌乐)在诸城的北面,相距亦不远。这次杞迁缘陵,是在齐桓公称霸时进行的。

    《左传》襄公二十年云(鲁)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仪、郑公孙段,曹人、莒人、滕人、薜人、小邾人城杞。

    此事在公元前544年距杞迁缘陵已一百零二年。这时,齐霸已衰落。晋与杞有通婚关系,晋平公的母亲是杞国君的nv儿,平公是杞的外甥。杞不甘心受齐的压迫,因此它请求晋国的援助。鲁也是常遭到齐的压迫,所以鲁也请求晋国为盟主召集齐宋等诸侯国家,共同帮助杞国于淳于建城,建城就是建国。陈杞都是商周时代被保留下来的国家。陈国在今河南淮y,与杞本相邻近。陈自敬仲完作为客卿自陈至齐,后来终于取代了齐的政权。杞自河南迁往山东故国,j经迁徙,而渐衰微,至战国时终于被楚所灭。时在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陈亡在公元前478年,杞亡在陈亡之后三十四年。参阅王献唐《山东古国考》。

    第二节宋宋的建国和它的宗族关系宋,是殷商贵族微在周初受封的国。当殷纣时,微和箕、比g都看到殷前途的危险,分别向纣进谏。纣不能采纳,反把比g处死,把箕囚禁。微知道殷的危机,已无能为力,他离开了殷的朝廷,不再说话了。微,名启,姓,是殷帝乙的长,纣的庶兄。箕,是纣的诸父,一说是纣的庶兄。比g也是一位王。三人的攻治表现不同,而孔一并加以推崇,说“殷有三仁焉”2。

    武王克殷,微亲谒军门,表示顺从。武王恢复了他的官职。箕也在囚禁被释放出来。武王问箕,殷为什么会灭亡。箕没有回答3。后来,武王问箕以天人常l之道。相传,《尚书》的《洪范》篇就是箕的答复。但《洪范》似出于后人的依托,不是箕本人所作。武王封箕于朝鲜,不以臣礼相待。《后汉书·东夷传》称,箕在朝鲜传播化和田蚕技术,其后裔传四十余世,延续至于汉朝初年。

    成王时期,平定武庚叛乱后,周以微代武庚,以奉殷之先祀,抚殷之遗民,国于宋,宋有今之河南闻邱,微甚得殷遗民的拥戴。

    微之后与箕之后,同属于殷商系统的宗族。《史记·殷本纪》称殷商系统的宗族,尚有来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都是“以国为姓”,可已不详考。《潜夫论·志姓氏》记姓的宗族,有孔氏、祝其氏、韩(幹)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网氏、近氏、止氏、朝氏、教氏、右归氏、三氏、王(壬)夫氏、宜氏、微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g氏、既氏、阮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凡五十一姓。依汪继培为《潜夫论》所作笺注,这些姓氏,差不多都可明确其属于宋国内部的宗族系统。在别的诸侯国里,如齐,如楚,都有一些贵族的氏姓,但依献所记,都不及宋国之盛。这些氏姓,都代表贵族间不同的政治势力,是以血缘为本位的政治制之显著的特点。与宗族制度相联系,宋的君位继承制不同于周制。周自周公以后,是以嫡长继承为主,而宋则是兄终弟继和父死继的两种制度并行,这还是殷人的旧俗。

    春秋初年,宋穆公在位(公元前728—前720年),他继承了其兄宣公。

    宣公临死前,亲自对穆公说“父死继,兄终弟及,天下通义也。”当时,穆公坚持不肯,推让再三,才接受下来。他在位年,临终前,召集群臣到面前说“先宣公舍太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他要让位给他的侄,而群臣坚决要立公冯,即他的长。穆公说“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后来穆公死后,终于遵照穆公的意见立宣公之与夷,是为殇公。但殇公在位不满十年,却为华督父所杀,孔父也一同受害。由此《史记·宋微世家》及三家注。以下依据《世家》者,不一一另注。2《论语·微》。

    3《史记·殷本纪》。

    看来,宋国在春秋初还是父死继与兄终弟及并行的,他们还认为这是“天下之通义”。

    宋殇公在位时,大司马孔父执政,太宰华督父和孔父争权。他在国散布谣言说“殇公即位十年间,对外战争十一次,民不堪命,这都是孔父执政不好的缘故。”他这样一说,国人也都怨恨孔父。公元前70年,华督父率领国人叛乱,杀死了孔父和殇公。因为与夷短命而终,故谥号为“殇”。这次叛乱是宋国戴族华氏专政的开始。

    穆公冯在郑,宋人立冯为君,是为庄公。这时宋国颇强,常常g涉卫、郑的内政而发生战争。如华督执政时,他曾经执郑国执政者祭仲,并强迫他立突为郑君。

    庄公死后,闵公即位,鱼执政。公元前90年,南宫万弑闵公,国内大乱,诸公纷纷逃出国外。国人杀南宫万的弟弟南宫牛,立闵公弟御说为桓公。南宫万逃奔陈国。陈人用计捉往了南宫万,把他杀死,然后把尸送还宋国。

    公元前52年,宋桓公病危。他照例也召集大臣前来开“顾命”会议。

    太表示愿意让位给哥哥目夷(氏)鱼(名),鱼坚决不肯,只做了司马,而由太兹父即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宋襄公。他于齐桓公死后,企图重整霸业。当时鱼和国人都说“这是宋祸的前兆”。或者说“宋是亡国之余,失去了天命(指殷商)就不可能再恢复了的。”但是宋襄公不顾力量,也不顾形势,却y要去g,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

    宋襄公图霸失败宋襄公是一个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而终于失败的人。当他在位的时候,宋与郑都相当强大,但毕竟土地小,人口少,要想使整个原诸侯都听命于他,是很困难的。公元前4年,宋襄公把滕公捉住,这是一个姬姓小国(在今山东滕县)的国君。又在“泚睢(地名)之社”举行祭祀,使鲁国的附庸邾公把鄫作为人祭的牺牲。《左传》僖公十年说“yu以属东夷”,就是使东方诸侯国家f属于宋,以来为霸主的意思。古代山东鲁国睢水泗水一带散布着许多氏族部落,宋作为殷商之后,春秋时还保存着一些原始的野蛮的风俗习惯,如人殉与人祭。但春秋时,包括宋国在内,也有一些开明的人对于这些原始野蛮风俗已表示反对了。当时司马鱼就劝谏宋襄公说“古者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御之?”他的意思是说畜不相为用,在祭祀马神时就不用马作牺牲。这大概是图腾所谓“禁忌”。小事,就是小的祭祀,不用牛、羊、豕等“大牲”。他还说,民,是神的主人。既然如此,那么用人作为牺牲,自然是神所不能接受的。司马鱼已经具有这种开明的进步思想,确是很难得的。但是习惯势力,旧的礼教,往往不是一下能够消除的,宋襄公就是属于后一类人。解放以后,曾经在今江苏铜山发现一处由人工堆成的巨石,左右两块巨石相对而立,上面复以一块更大的巨石。遗址上有许多碎乱的人骸,大都被砍去了头。考古工作者认为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社,并且可能就是“次睢之社”。《左传》昭公十年说“(鲁)平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这“始”字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人祭人殉由来已久,在殷墟的遗址里已有大量的发现了。《左传》昭公十一年说“灭蔡,用隐太于冈山。”用,就是用作牺牲的意思。这就是说,楚国也有这种风俗。宋、杞都是“亡国之余”,在战国诸书里,往往以宋、杞为愚蠢的笑料,如“守株待兔”、“杞人忧天”等等。虽然事情未必如此,而东夷部落的确保留着较多的氏族社会制度和习惯。时代进步了,所以被人视为笑料。公元前39年,宋襄公举行鹿上之盟(今安徽太和)。《左传》说“以求诸侯于楚”,就是使楚承认宋为霸主。楚人许之。公目夷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他已经感到亡国之祸快要发生了。次年,前38年,终于发生宋楚之间的泓之战。

    公元前38年春,郑公朝楚。夏,宋襄公即伐郑,就因为郑朝楚的缘故。楚人当然不肯罢休。楚成王也立刻发兵救郑,攻伐宋国。大司马鱼又谏襄公说“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宋襄公不听。宋为商的后人,故可通称。冬,宋人及楚人战于泓(在今河南拓县)。宋人的队伍已经整整齐齐排列好,等待楚兵的到来。楚人渡河。司马鱼说“彼众我寡,及其未即济也,请击之!”公说不可。楚兵渡河后,尚未整理好队列,鱼请再出击。宋襄公不允。直到楚人阵成,宋襄公才使出击。结果宋师大败,襄公的pg上也受了伤。国人都怪襄公。襄公说“君不重伤,不禽二ao。古之为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鱼批评了襄公,襄公不以为然。不久,宋襄公死,宋的霸业也就此结束了。宋襄公的活动,曾受到人们的讥讽,但司马迁却说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yu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武丁),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或以为多(赞美、肯定之意),伤国缺礼义,褒之也。宋襄公有礼让也。

    这对于宋襄公是采取肯定态度的,大概是在礼让上肯定他的言行一致,肯定他“修行仁义”,而不从军事上的成败立论。司马迁所谓君之“多”,《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有此说。

    长期不安定的局面宋襄公图霸失败以后,宋长期处于不安定的局面。在国内,宗族间的斗争连续不断。在对外关系上,也要不断依违于晋楚之间。这种情况在别国也不少,但宋却表现得更为强烈。

    宋襄公图霸失败以后,晋国成为华夏诸侯所公认的霸主。城濮之战,就因楚成王围宋,宋求救于晋而发生的。结果是晋胜楚败,宋、卫等小国就倾向晋国。但是楚始终是长江流域的强国,宋、卫等国又不得不采取“二亲”政策,即楚强则亲楚,晋强则亲晋。宋的内政也不得不受外j路线的影响。这一点,宋和郑国是差不多的,但又有不同,郑国执政始终在“七穆”的掌握之,即使有斗争,不象宋国那样剧烈。春秋期,郑国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产,主张改革,而宋国的罕尽管也很有政绩,但始终是一个保守的贵族。

    宋襄公死,其成公立。十七年,成公弟御杀太及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不久,宋人又杀御而立成公少杵臼,是为昭公。史书上说“昭公无道,国人不附”,其实,他却是很有政治抱负的,要想集权于君主,除去群公的势力。乐豫说“不可!公族,公室之枝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公之族就是公族,它正象大树的枝一样,枝去了,则“本根”就“无所庇荫”了。昭公没有听从他的意见,穆、襄之族终于率“国人以攻公”,杀公孙固、公孙郑于公宫。公元前0年,接着又发生公鲍之乱。

    公鲍长得很美,据说前宋襄公夫人很ai他,却被拒绝。但是她有政治野心,尽力公鲍篡夺昭公的君位。司城意诸(人名)昭公,劝他出国避难。昭公绝望地说“不能(意即不能和睦)其大夫至君祖母(襄夫人)及国人,诸侯其谁能纳我?”

    宋国发生饥荒,公鲍把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出来赈济国人。凡年自七十以上,都无不馈赠,还增加“珍异”。他天天进出于“卿”之门,对城的“材人”(指战士),无不和他们j往。凡是桓族以下的族人,他没有不照顾的。

    公元前年,昭公出猎时,襄夫人派人攻杀昭公,于是公鲍即位,是为公。晋作为盟主前来责问。听说宋已立新君,只好承认这一事实。次年,昭公又联络公母弟须及武氏之族作乱。公很快地把他们平定下来。武、穆等族逃到国外。从此,宋国展开了戴、桓之族间更剧烈的斗争。

    这时,楚国正当庄王在位,国势强盛。公元前07年,楚命郑伐宋。宋败,华元被俘。宋以兵车百乘,马四百匹赎回华元。华元就是华父督的后人,属于戴族。

    公元前598年,楚伐陈,诛夏征舒,陈j乎亡国,宋也愈来愈感到楚的威胁。公元前597年,楚为了救郑,发生邲之战,楚胜,楚的国势达到了顶点。同年,楚围郑,郑穆公亲自袒着狗牵着羊向楚降f。公元前595年,楚国使者经过宋国,没有向宋借道,宋因此执楚者。楚大怒,发兵包围宋国,从月开始,到次年二月。宋城粮尽,到了“析骨而炊,易而食”的悲惨程度。宋华元夜见楚将反。庄王问他城的情况,华元据实以告。楚王说“我队也只有二天的粮食了!”于是罢兵。

    公元前595年,宋华元奔走调停于晋、楚之间,结“弭兵”(停止战争)之盟。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华元专政。司马荡泽攻杀太肥,并准备杀华元。华元将奔晋,鱼石劝阻他,只到h河边上就回来了。他一回来,就杀死了司马荡泽(桓族),立共公的少成,是为平公。

    公元前58年,楚共王伐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封左师鱼石。这是楚国对宋内政的粗暴g涉,因而引起晋国为首的诸侯的顾虑。次年,晋率诸侯攻伐鱼石,鱼石被诛。晋和诸侯以彭城复归于宋。

    在晋、楚长期的争霸战争,宋、郑等小国的负担是很沉重的。因为大国出兵作战,小国要陪着出兵,供应赋役。所以宋、郑早已有弭兵的要求。这时宋国向戍和晋国赵、楚国令尹木都很熟悉,探知他们也有弭兵的意思。公元前54年,在宋举行第二次弭兵之盟。楚国木提出,除秦、楚以外,“晋楚之从j相见也”。晋赵表示同意。因此原来f属于晋、楚的小国诸侯,自结盟之后,对晋楚都要互尽义务。这样对诸侯小国来说,不是减轻负担,而是增加负担。但是从此晋楚之间的大战终于停止,在四十年间晋楚没有发生战争。但楚国对江淮流域的小国战争更加剧了。

    《左传》,公七年。

    《左传》,公十年。

    这时宋国内部贵族的斗争并未停止。先是华氏(戴族)与向氏(桓族)

    的斗争。华氏败后,接着又发生向魋的暴乱。向魋也是桓族成员,故又称桓魋。桓魋之乱平定后,戴族的乐氏、皇氏、灵氏出来组织执政班。《左传》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右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鉏为大司寇。”这是由清一se的戴族贵族掌握政权。

    但是这时宋景公宠用大尹(陪臣、家臣之类,失名),一切政事都须经过大尹传达,因而又引起国人的不满。公元前49年(鲁哀公二十年)卿联合国人驱逐大尹出国。《左传》因此说“三族(即乐、灵、皇)共政,无相害也。”暂时平静无事。不久,就进入战国了。

    宋的衰亡战国以后,宋国贵族之间依然不断发生斗争。据《韩非·说疑》篇说“戴氏取宋”,韩非把它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相提并论。战国以后,宋国的政权已经由于氏直系而变成戴氏旁氏了。

    戴族有乐、皇、灵三族,乐氏则又是三族最负声望者。《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郑p饩国人粟,宋司城罕“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司城氏(即罕)贷而不书,为大夫之无者贷”。晋叔向闻之曰“郑之罕(p)宋之乐(即罕),其后亡者也。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施而不德,乐氏加焉,其以宋乎降乎?”这足证春秋末已有人预言戴族乐氏,即罕,将要代宋。他们为了获得国人的拥护,推翻公室,而振贷国人的贫穷者。他的这种手段和宋公鲍,郑p(罕氏)、齐陈氏、宋乐氏都是一样。晏婴对齐景公说“大夫不收公利”,而上面这些人恰好都是“收公利”者。

    公元前487年,宋灭曹。接着,宋郑又连续作战。这不是宋的强大,而是它的回光返照。当时有“宋聋郑昭”的说法,意思是说宋的反应比郑来得迟钝。这是有些根据的。公元前375年,韩已灭郑,而宋至公元前28年才被灭于齐,反而要比郑亡晚一百余年!

    战国期,秦齐成为东西对峙的两大强国。宋齐邻近,齐取宋较易,而齐国总不敢轻易下手。这是因为它如果先灭宋,就会破坏国之间,特别是齐秦之间“均衡”的形势。公元前288年齐终于把宋灭亡了,因此引起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攻齐。燕国为了报f齐伐燕的旧仇,作战特别出力。齐如削弱,则燕的安全比较有了保证。所以燕乐毅的军队一直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j乎灭亡了齐。从此战国形势发生一大变化,而宋国终于灭亡。第五章晋、郑晋和郑,是姬姓诸侯受封较晚的两个国。郑之受封,已在周宣王的时候。平王东迁,晋、郑都出了不少的力。所以《国语·周语》说“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春秋初期,郑在当时政坛上颇为活跃。此后,成为晋楚齐秦争取和争夺的对象,而仍能于夹缝求生存,以至战国之初。晋在春秋时期,始终是原的大国。但它在军事上的优势,为世卿势力的扩张提供条件,终于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时期,三晋各为七侯之一。而山国作为鲜虞族的政权,则活动于赵魏邻近地区,又有一段兴亡的历史。

    第一节晋晋的建国、分裂和统一晋是周武王,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叔虞的母亲在生产前,武王告诉他说,他做了一梦,梦见上帝对他说“我命你生个儿,名虞,我给他封地于唐”。后来叔虞的母亲果然生了一,手上有一个“虞”字形,因此就取名为虞。武王死后,唐有乱,周公灭了唐,因而就封叔虞于唐。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初分封之国有鲁、卫和唐(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