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胡杨悲啸 >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由此看来,这人还真是张献忠李自成一类的枭雄人物。

    少顷,白长庚说道:“这姜氏三兄弟分别镇守榆林大同和阳,沆瀣一气,姜让极有可能把崇祯爷的意思透露给了其弟姜瓖姜瑄。”

    王玉杰点点头,说:“白先生分析得非常有理。你此去榆林,除了拜会姜让,还得密切注意姜瓖。姜氏三兄弟中,这老二姜瓖坏点子最多,也最狡猾,唯利是图,有奶便是娘,是三兄弟中的核心人物,不可不防。”

    事实证明,王玉杰对姜瓖的认识是非常正确的。

    接下来,两人就如何游说姜让,又密谋了将近一个时辰,直到黄昏时分,白长庚才离开了胡杨台知府衙门。

    临走之时,王玉杰说:“白先生,明天让文俊来我这儿一趟。”

    白长庚想问有何事,话到嘴边,又硬生生咽了回去,极为痛快地答应一声,转身离去。

    让锦绣满腹而极度缺乏实际才干的文俊,在胡杨台知府衙门历练一段时间,不失为一个难得的机会。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东坡说得非常好,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经天纬地之才,而在于有坚韧不拔之志。

    文俊现在缺的不是知识才华,而是历练。

    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

    送走客人,王玉杰又想起了为保卫大明江山而战死沙场的陕西督师孙传庭,不由得感慨万千。

    对孙传庭,他还是敬重有加的。于是,提笔挥毫,书写大明王朝复社诗人吴伟业为纪念孙传庭而作的一首哀歌。

    雁门尚书行

    雁门尚书受专征,登坛盼顾三军惊。

    身长八尺左右射,坐上咄叱风云生。

    急传使者上都来,夜半星侈马流汗。

    覆辙宁堪似往年,催军还用松山箭。

    尚书得诏初呻吟,撅起长刀忽长叹。

    我今不死非英雄,古来得失由谁算?

    写完,仰天长叹数声,自古以来,英雄没有好下场,孙传庭便是一例。

    在这乱世之中,不能做别人刀下的英雄,只能做恶霸一方的枭雄。

    英雄的命运常常掌握在别人手中,而枭雄不仅掌握自己的命运,还掌握别人的命运。

    王玉杰更加坚定了要走自己选择的那条路。

    圣哲识时以远悔吝,愚蒙竟利以冒倾危。

    此时,温师爷走进了书房,把一张纸条交给了知府大人。

    王玉杰心中一惊,旋即展开仔细阅读,看完,不解地问道:“何人何时送来的?”

    温师爷举起一支袖箭,沉声说道;“方才用这个射进来的。”

    王玉杰疑惑地看着温师爷,沉思起来。

    温师爷紧盯着桌子上的《雁门尚书行》,认真地欣赏起来。其实,他紧紧用心注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知府夫人丁茹娟在回来的路上被绑架之事,温师爷也是刚刚从这张神秘的纸条上得知的。

    少顷,王玉杰说道:“请师爷帮我分析一下,这是何人所为?”

    其实,温师爷也不清楚是何人所为,只好含糊其辞地说:“有可能是大西张献忠派人干的吧?”

    王玉杰已经和大西王朝的特使张宗元密谈过了,尽管没有当场答应张献忠提出的条件,但也没有拒绝,更没有反目成仇,大西有绑架丁茹娟的必要吗?

    温师爷把矛头对准张献忠,意欲何为呢?

    为什么绑匪送信于温师爷,而不直接送给自己呢?

    忽然,王玉杰明白了,绑匪是想将此事通过温师爷传播扩大,让整个胡杨台都知晓,弄得满城风雨,搞臭自己。

    既然胡杨台知府连自己的夫人也保护不了,他还能干成何事?谁还愿意听他的话,跟他干事呢?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三人成虎,好歹毒的心机。

    温师爷又说道:“也有可能是大顺李自成搞的鬼?”

    “李自成为何要使出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呢?”

    “过完年,大顺军就要攻打北京,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李自成非常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以便集中精力夺取北京。”

    绑架女人,威胁男人,曾经担任过李自成亲兵营首领的王玉杰,自然非常清楚这位大顺王的为人手段。

    王玉杰又想起了潼关南原大战,关键时刻,他背叛了李自成,向大明三边总督洪承畴提供了其兵力部署,致使李自成惨败,仅率十八骑,狼狈不堪地逃进商洛山。

    李自成能不恨他吗?大顺朝能不恨他吗?

    忽然,王玉杰笑了,说:“既然绑匪把信送到师爷手里了,请师爷代我出面,应付他们如何?”

    温师爷故作为难地说:“这怕不太好?”

    “为何?”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事情搞砸了,绑匪撕票,那该如何是好?”

    王玉杰沉思起来。

    温师爷说得是大实话。

    少顷,王玉杰似乎下定了决心,恨恨地说:“你只管尽力去办,万一有事,我不会怪你的。不过,这事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温师爷痛快地答应一声,转身离去。

    顿时,王玉杰觉得心中轻松了许多。

    让温师爷打先锋,先探探路,自己再决定如何出手。

    荀子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次日上午,参将薛大鹏及其属下游击官马金海,奉命来到知府衙门。

    王玉杰先问了问军营的情况,而后,话锋陡地一转,严厉地说:“年关将近,又逢乱世,你等必须加强防卫,免得流民闹事。”

    薛大鹏立刻应声道:“末将遵命。”

    “薛参将忙于军营事务,务必加强士兵训练,不得有丝毫松懈。另外,朝廷兵部发来紧急文书,让我们再扩招兵马两万,防备蒙古林丹汗残部苏和巴特尔南侵胡杨台。”

    闻听此言,千面佛马金海心中一惊,暗想,借防备蒙古残部,扩招兵马,好漂亮的借口,看来他要起事了。

    薛大鹏兴奋地大声说:“大人,我早有扩招兵马之意,在这乱世年头,人马越多越好。”

    王玉杰沉声道:“你全权负责此事,不得有任何闪失。”

    薛大鹏两眼放射红光,昂首挺胸,很痛快地答应一声。

    片刻,王玉杰盯着千面佛道:“马游击,你原是洪承畴账下大将,我知你精通兵法,久经沙场,非一般将领可比。”

    马金海听出了弦外之音,当下心中突地一沉。

    自原大明三边总督洪承畴降淸以后,凡是与之有关的人,特别是其原来的部属,个个心惊肉跳,唯恐祸连自己。

    马金海起先也忧心忡忡,胆战心惊,后来东厂杜公公答应在皇上面前保他无事,这才放下一颗高悬的心。

    此时,王玉杰旧事重提,令他无言以对,一时语塞,只是紧紧地盯着知府大人。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

    王玉杰已从马金海的面部表情变化中,知道自己的这几句话起了作用,不由得暗暗得意,可语言更加柔和平顺。

    “马游击志大才高,在这乱世年头,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千面佛马金海自然清楚这句话潜在的真意和分量。

    先打后拉,既打又拉,手段极为高超。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他佯装不懂此话,朗声道:“知府大人说得很对,乱世年头,英雄豪杰应该有一番作为。”

    薛大鹏兴奋地嚷道:“这年头正是我们大展拳脚建功立业的好机会。马老弟,好好干,王知府肯定亏待不了咋们。”

    王玉杰点点头,冷峻地说:“只要跟着我干,我绝不会亏待任何人的。名扬青史的机会很快就到了,壮士断腕,我绝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放手一搏,成功就在眼前。

    汉末三国时期,能够称得上英雄豪杰的人不计其数,为何独独曹操能够建立宏伟霸业呢?

    若论英勇,他不如吕布,论计谋,他不如诸葛亮,论出身,他不如袁绍,论地方势力,他不如孙权,论兄弟情谊,他不如刘备,然而,曹操却是三国最大的英雄,也是最大的成功者,究其原因,他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胆识,远远胜过所有的人。

    大丈夫不做则已,一做到底,开弓没有回头箭。

    当原有的社会秩序完全被打乱之后,一切都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可能机会,乱世当中脱颖而出,是一个强者必须具备的气魄。

    此时的王玉杰,已经做好了脱颖而出的心理准备。

    当薛大鹏马金海带着加强防备扩招兵马的命令离开时,白文俊稳步走进胡杨台知府衙门。